靈芝在古代中國的歷史地位

自古以來有關靈芝的傳說很多,
從典籍上看,無論就歷史或文化的觀點而言,
靈芝是中華文化中極特殊、珍貴的資產。 

文/許瑞祥 

1

隨著道教經義思想的傳播,靈芝深入中華文化的各個角落。

圖為北京孔廟裡元代某進士題名碑的底座雕刻,

兩隻鹿嘴上都銜著一朵靈芝,以「鹿」和「祿」同音,取靈芝「如意」之意,

祝福當年金榜題名的進士「萬事如意,福運連連,永享祿位」!

(攝影/吳亭瑤)

 

中國古老傳說中的靈芝是由天帝之幼女瑤姬夭折後被封於巫山,其精魄化為靈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在《白蛇傳》裡,白娘娘赴仙山盜取靈芝草讓許仙起死回生的故事,使靈芝成為仙草或還魂草。

秦漢以後,靈芝逐漸被神化,主要與當時方士長生之術有關。《史記》中記載秦始皇三次派遣方士出海尋找靈芝仙草以求長生不老。

至漢魏六朝時代,服食靈芝已成社會風尚,許多道家著作中,都把靈芝描繪成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說其為「太上之藥」,「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漢武內傳》),「芝草食之使人眉壽慶世,蓋仙人所食」(東漢王充《論衡》)。在近代出土的東漢石刻畫中,可看到登天成仙的行列中,仙人手中所持著的靈芝。

另外在歷史中靈芝的出現常被用於歌頌聖君賢王的德政,如:「王者德至則芝實茂」(《白虎通》),「王者仁慈則芝草生」(《爾雅疏注》),「王者有義行則生紫芝」(《瑞應圖》),「王者德先地序則芝草生」(《尚書大傳》),使得靈芝與傳說中的祥獸麒麟、靈禽鳳凰一樣成為反應聖王德政的「瑞草」。

漢武帝時曾因為慶賀「甘泉宮內產芝,九莖連葉」而大赦天下並作〈芝房之歌〉(《漢書》〈武帝本紀〉),成為歷史上以靈芝記瑞之始。

而歷代皇帝中開始向全國各地大量搜刮靈芝者首推宋真宗,在其在位的二十五年全國各地共得二十餘萬株,其大吏者天子賜書以寵嘉之,小吏若民輒賜金帛賞之,向天子進獻靈芝成為當時加官進爵的另一種途徑,由此可知靈芝在古代皇帝心中的份量。

 

從仙草到長生不老

在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對靈芝的觀察中,以生物學特性描述的如:「朽壤之上,有南芝者」(《列子》),「紫芝乃朽木株上所生」(《神農本草經》),「無花而生者曰芝栭」(《禮記注疏》),「三秀無根而生」(《爾雅疏注》),「一歲三華」(《本草綱目》)等,都已經明確的說明靈芝是沒有根莖葉分化、不開花、有時一年可以多次形成菇體(子實體)的菌類。

在《抱朴子》〈仙藥篇〉中記載:「欲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此山開出神藥之月也。」清陳溟子《花鏡》中敘述:「道家種芝法,每以糯米飯搗爛,加雄黃、鹿頭血……,冬至日灌藥入老樹腐爛處,來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靈芝矣。」「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神芝。」(《本草綱目》)

以現代科學術語所謂的「藥」,就是含有澱粉、蛋白質及礦物質的天然培養基,用以改善並強化自然界中靈芝孢子和菌絲體的營養條件,在冬天低溫季節使用可以降低被其他雜菌汙染的機率,而「積濕處」與「雷雨後」皆顯示靈芝子實體的生長需要較高的濕度。

由此可見靈芝在古代中國,從神話故事中的仙草,到天人感應靈芝瑞應和方士神仙說中的長生不老等,對於中國歷史演進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有關靈芝的生態觀察、採芝、種芝等記載,皆顯示在當時對靈芝已有相當大量的需求。

 

道家思想引發靈芝熱

根據1991年陳士瑜對中國古代有關靈芝記載的圖經考證結果,有關靈芝的代表性專著有35種,其他有關的圖經書目估計在百種以上。中國古代有關靈芝學的著作如此豐富,在世界真菌學發展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同時亦顯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溯中國靈芝圖經產生的年代,大都集中於魏、晉、六朝至北宋承其餘緒,至宋代以後則大批亡佚失傳,這一現象與道教勢力的消長有密切相關。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它形成於東漢末年,全盛於魏晉。

道教講求神仙之學,認為經過清修與服食仙藥便可白日飛升得道成仙。道家提倡服食仙藥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然而在開發仙藥時,也促成靈芝學的研究。

古代中國人民對靈芝的認識,幾乎是從道教的經義思想中開始接受的,其後對我國在哲學、醫藥、文學、藝術等的文化領域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於靈芝神秘的觀念,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然留存在民間的傳統中。因此無論就歷史或文化的觀點而言,靈芝確實為中華文化極為特殊而珍貴的資產。

 

本文出處:1993年版《靈芝概論》p.6~8,《2010靈芝概論》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