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靈芝蛋白LZ-8可透過免疫調節作用,提高皮膚對乾癬誘發因子的耐受力

乾癬雖然不會直接致命,但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其症狀會隨壓力、感染、季節變化等因素波動,即便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也可能突然復發,因此患者需要一種能長期穩定病情且相對安全的調理方式。源自靈芝(Ganoderma lucidum)菌絲體且可被規格化量產的免疫調節蛋白 LZ-8(Ling-Zhi 8)可能就有這方面的應用潛力。

文/吳亭瑤

20250430-4

 

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病的乾癬(psoriasis)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目前已知其發作通常受遺傳與環境因素影響,由於某些皮膚創傷、感染或藥物的誘發,使T細胞調節紊亂,持續釋放某些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刺激了位於表皮基底層的角質細胞,使其快速增生,並使未成熟的角質細胞迅速被推向皮膚表層,最終不只導致表皮增厚、皮膚不斷有鱗屑脫落,也使受發炎反應影響的皮膚區域出現乾燥的紅斑。

根據臺灣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志萱朱清良教授等今年(2025)3月發表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醫學與藥物療法)的研究顯示,預先並持續口服LZ-8調理一段時間的小鼠,可以誘過腸道耐受性樹突細胞的調節作用,提高小鼠對於IMQ(Imiquimod,咪喹莫特)誘發類似人類乾癬症狀的耐受力,減輕相關的發炎反應與皮膚症狀。

IMQ會刺激免疫促進發炎,當它塗抹在小鼠皮膚時,可快速誘發類似人類乾癬的症狀,是學界探討乾癬相關議題常用的動物模型。在本研究中,小鼠背部皮膚在連續塗抹6天的IMQ後會出現紅斑、脫屑、增厚等症狀,但如果小鼠從塗抹IMQ前7天就開始口服LZ-8(每天10 mg或20 mg),並在塗抹IMQ期間持續服用,則相關症狀都比較輕,且效果與LZ-8用量呈正相關(圖1A~C)。

乾癬的發病機制主要跟T細胞亞群中的Th1和Th17過度活化,以及負責抑制發炎的Treg(調節性T細胞)不夠有力有關。上述動物實驗即可觀察到此現象:連續塗抹IMQ會造成小鼠脾臟裡的 Th1、Th17細胞激增,Treg細胞略減,由它們分泌的細胞激素在血液與皮膚裡也有相應的變化,但這些反映發炎加劇的指標在LZ-8保護的小鼠身上卻沒那麼嚴重(圖1D~E)。

20250430-1

20250430-2

【圖1】以IMQ誘發小鼠皮膚產生類似人類乾癬症狀,預先口服並在誘發期間持續服用LZ-8的小鼠,皮膚出現紅斑、脫屑和增厚的情況明顯較輕;脾臟、血清與皮膚的促發炎相關指標比較不易增加,但抗發炎相關指標則相對較高。(*p<0.05, **p<0.01,***p<0.001,代表與「未用LZ-8但有以IMQ誘發症狀」的PBS/IMQ組相比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還進一步探討了LZ-8調節T細胞的機制。動物實驗顯示,小鼠持續口服 LZ-8一週後,Treg細胞在全身循環系統中的比例明顯升高;與此同時,腸道淋巴結中的「耐受性樹突細胞(CD103⁺ DCs)」數量亦明顯上升,其成熟速度也明顯加快(可更快發揮誘導T細胞分化的功能),而其他具有抗感染功能的樹突細胞亞群則不受影響。

體外實驗則發現,LZ-8可透過Dectin-1受體直接活化耐受性樹突細胞,被LZ-8活化的耐受性樹突細胞亦可促使Treg細胞顯著增殖。由於Treg細胞能抑制Th1與 Th17細胞介導的發炎反應,因此可以推測,吃進肚裡的LZ-8是透過活化這類耐受性樹突細胞,間接調節T細胞亞群,使小鼠皮膚對乾癬誘發因子(IMQ)表現出更高的耐受力,減輕症狀發作時的嚴重程度(圖2)。

先前已有研究團隊使用同一來源的LZ-8證明,這個活性蛋白可以透過保護腸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減輕化療藥CPT-11損傷腸道的副作用;如今的研究則是證明LZ-8可以透過腸道免疫的調節作用,讓皮膚異常發炎造成的乾癬症狀不再那麼容易聞風起舞,為乾癬和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提供了值得參考的防治策略。

20250430-3

【圖2】LZ-8緩和乾癬發作的免疫調節機制示意圖:LZ-8誘過Dectin-1受體活化耐受性樹突細胞,被活化的耐受性樹突細胞遷移至鄰近的淋巴結,誘導待命中的 T 細胞分化出更多Treg細胞。Treg細胞的增加會抑制Th1與Th17細胞介導的發炎反應,進而提高皮膚對乾癬誘發因子(IMQ)的耐受力,減輕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


〔資料來源〕Chen-Yu Wang, et al. The fungal protein Lingzhi-8 ameliorates psoriasis-like dermatitis in mice through gut CD103+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retin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nd Dectin-1. Biomed Pharmacother. 2025 Mar:184:117910. doi: 10.1016/j.biopha.2025.1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