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靈芝專題研討會記實

2004年6月7日,中國藥理學會和中國食用菌協會在北京召開一場為期二天半的靈芝專題研討會,約有100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學者、廠商代表和新聞記者前來參加,共報告論文約40篇。台上報告、台下提問討論交織在一起,形成濃厚的學術氣氛。

文.圖/林志彬

◎本文原載於2004年10月《健康靈芝》第26期 2731

 

自1991年以來在中國大陸已舉辦過五次全國或國際性的靈芝專題研討會,這些會議對推動靈芝的研究、產品開發和應用有重要作用。

最近一次靈芝專題研討會於2004年6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約100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學者、廠商代表、新聞記者等參加了研討會。會議主辦單位中國藥理學會和中國食用菌協會還特邀了韓國的靈芝研究學者金炳鈺(Byong Kak Kim)和金河元(Ha Won Kim)教授到會作學術報告。

會議組織者精心安排了學術活性,二天半的會議期間分別安排了大會報告、專題報告和圓桌討論會等。著名靈芝研究學者的報告、高水準的研究內容和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再加上生動活潑的學術交流方式,使與會者集中精力參會。

會場上座無虛席,台上的報告和台下的提問、討論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氣氛。筆者多年來強調的「科學的研發靈芝,合理的應用靈芝,正確的評價靈芝」,在此次研討會上得以充分體現。

 

回顧靈芝研究歷史,及靈芝三萜類藥理與活性

筆者在大會報告中回顧了靈芝研究與開發的歷史、現狀,並就未來的靈芝研究開發中亟待重視與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詳見「摘要1」)

韓國國立漢城大學的金炳鈺教授在自己工作的基礎上,綜述報告了靈芝三萜類化合物的藥效和生物活性,他指出在過去的30年中,從藥用真菌特別是從靈芝中獲得的三萜類化合物已超過200種,他將羊毛固烯型三酸分為10類,並對其構效關係作了介紹。

 

中藥研究設計的科學化和中藥研究結果的推論,必須嚴謹

陽明大學的李旭生教授強調,靈芝可喚醒機體的自癒能力,如靈芝多糖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抑制腫瘤的增殖、分化。

北京大學醫學部叢錚教授批判了「中藥是天然藥物,其毒副作用小」的認識誤差;對中藥研究設計的科學化問題、中藥研究結果的推論必須嚴謹和慎重、正確對待中醫和西醫的現有知識和理論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可供合理應用靈芝和正確評價靈芝作參考。

 

同名異種和同種異名的問題仍然嚴重

福州綠谷生物藥業技術研究所林樹錢研究員作了題為「靈芝菌種的DNA指紋分析」的專題報告,該所應用基因組DNA的隨機擴增多態性(RAPD)技術和核糖體rDNA5.8s+Its區段的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RFLP)技術,對中國大陸30個靈芝菌種DNA進行DNA指紋分析。

結果供試的不同名稱的靈芝菌種大部分是赤芝類菌種(17/30),其次是紫芝(6/30)和松杉靈芝(4/30)。結果指出,靈芝栽培菌種取名混亂,尤其是赤芝和松杉靈芝類混淆較嚴重,存在同名異種和同種異名的問題,故靈芝栽培菌株命名亟待規範化。

 

靈芝β-葡聚糖&新成分「膽甾醇」

韓國漢城大學的金河元教授等發現,小鼠脾、胸腺、肺、胃和腸道檢測到的β-葡聚糖受體(Dectin-1)可能與靈芝β-葡聚糖的活性有關。(詳見「摘要2」)

福州綠谷生物藥業技術研究所王賽珍等從靈芝子實體中分離出一種新膽甾醇,經北京大學醫學部藥理系趙洪波等藥理實驗證明,其對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缺氧再氧化損傷有顯著保護作用,這是靈芝有效成分活性研究的最新突破。

 

其他報告

此外還有多篇報告亦使與會者矚目。

1.靈芝細胞培養胞外多糖反饋抑制作用及胞外多糖高產菌株的篩選(常繼東等,華東理化大學生物反應器國家重點實驗室);

2.靈芝多糖通過抑制超氧陰離子而改善醋酸去氧皮質酮-鹽高血壓大鼠主動脈內皮細胞依賴性舒張功能(羅健東等,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系);

3.靈芝孢子對帕金森氏病的保護作用(鍾志強等,中山醫科大學神經學系);

4.靈芝多糖對細胞因數誘導的殺傷細胞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祝曉玲等,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系);

5.靈芝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張勁松等,上海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6.靈芝固醇類提取物對免疫性肝損傷中CYP450藥物代謝酶系表達及活性的影響(王昕等,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

7.靈芝活性多糖GLIS對正常和荷瘤小鼠巨噬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的研究(唐慶九等,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8.綠谷靈芝膠囊對失眠症、Ⅱ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張春燕等,上海市東方醫院)。

 

〔摘要1〕靈芝研究與開發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2004-gano-1

記載靈芝的藥典 

靈芝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珍品,在我國作為藥物應用已有悠久歷史。東漢時期(約20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把靈芝列為上藥,並詳細論述了靈芝的種類、產地、性味、功用等。

以後歷代醫藥學家也有許多關於靈芝的論著,如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學家對靈芝的藥用價值已有充分認識,認為靈芝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可補五臟之氣,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收載了靈芝(赤芝和紫芝子實體)作為法定中藥材;國家衛生部批准靈芝作為食品新資源,這就從法律上肯定了靈芝藥食兼用的地位。最近,《美國草藥藥典與治療概要》收載靈芝子實體和菌絲體亦指出,靈芝的現代研究、開發與應用已受到國際醫藥學界的重視。 

靈芝的有效成分與藥理活性

我國的靈芝現代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人工栽培靈芝子實體和靈芝深層發酵培養菌絲體以及發酵液的技術成功,使靈芝子實體、菌絲體和孢子粉能大量生產,為靈芝的醫藥研究和產品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靈芝的化學研究證明,靈芝所含多糖類、三萜類、肽類、甾醇類等成分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藥理研究證明,靈芝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如抗腫瘤作用、免疫調節作用、抗放射線與抗化學治療藥損傷作用,鎮靜作用、強心及抗心肌缺血作用、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調節血脂作用、降血糖作用、保肝作用、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以及抗衰老作用等。

靈芝的藥理作用機制

 近年來,科學家對靈芝的藥理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靈芝多糖增強樹突狀細胞的成熟、分化和功能;靈芝多糖的抗腫瘤作用與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特別是與增強細胞毒T細胞的功能和促進抗腫瘤細胞因數如TNF-α、IFN-γ等產生有關;最新的研究還初步證明:

1.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可能參與靈芝多糖肽的抗腫瘤作用;

2.靈芝多糖肽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性可能與靈芝抑制腫瘤擴散和轉移有關;

3.靈芝三萜類對體外培養的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

4.靈芝對不同疾病的動物模型如肝炎、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症以及免疫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和自由基損傷均具有保護作用,可能與中醫的「異病同治」治則有關。 

5.臨床研究則證明,靈芝製劑可用於治療或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神經衰弱失眠、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壓病、糖尿病、肝炎、腫瘤等。

靈芝的學術活性十分活躍 

在靈芝藥理和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學者提出靈芝的「扶正固本」作用與其增強機體重要器官系統的功能,調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促進機體內環境穩定,即穩態調節作用有關。「以人為本,調節人體功能」是靈芝保健功效的基礎。

 國內外有關靈芝研究與開發的學術活性也十分活躍,1991年、1994年、2000年和2002年先後召開了多次全國靈芝研究專題討論會和國際靈芝專題討論會。韓國、日本、紐西蘭和台灣近年亦舉辦過國際性靈芝專題討論會。這些會議進行了學術交流,促進了科研合作,也推動了靈芝產業的發展。 

亟待解決的問題 

儘管靈芝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均取得重要進展,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諸如:

1.靈芝的段木栽培消耗大量木材,破壞森林資源,如何使用代用栽培料栽培高品質靈芝,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2.注意控制靈芝原料和產品的重金屬和農藥的殘留量。

3.建立靈芝生產的GMP標準。 

4.為保證產品質量,無論食用或藥用,均應制定靈芝原料、中間產品和終產品的質控標準,特別是制定分子生物學的質量檢驗標準。

5.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靈芝產品幾乎均為粗提取物,遠未達到中藥現代製劑的要求,應在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有效組分或成分明確的現代靈芝製劑。

6.重視靈芝與其他中藥搭配組成複方中藥製劑的研究。

7.靈芝的臨床試驗應加強,除觀察靈芝的直接防治疾病療效外,還要觀察靈芝與其他藥物或療法聯合使用時的協同作用

8.靈芝產業應自律,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生產質量標準,規範產品的廣告宣傳等。

共同努力的方向 

從古至今,靈芝已歷經2000餘年的滄桑變化,而靈芝的現代研究起步迄今還不超過50年。然而,在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中醫藥寶庫中的這一珍品跨越了歷史的局限,邁入現代科學的殿堂,又從中華大地走向世界,造福於人類。但是,「科學的研發靈芝、合理的應用靈芝、正確的評價靈芝」仍然是靈芝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領域應共同努力的方向。(摘要1文/林志彬)

 

〔摘要2〕靈芝β-葡聚糖通過結合Dectin-1受體發揮免疫調節活性

β-葡聚糖是由β-(1,3)、β-(1,4)和/或β-(1,6)糖鍵連接的葡萄糖多聚體。β-葡聚糖主要功能有:抗腫瘤、抗真菌、防輻射、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高分子量的β-葡聚糖能否經過胃腸粘膜屏障被吸收,是長期備受爭議的問題。近來,β-葡聚糖的吸收機制得以闡明。

腸道Payer氏斑的膜細胞(mebraneous cells,M cells)負責將β-葡聚糖從腔面轉運入腸粘膜屏障,進而啟動了腸相關淋巴組織(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下方的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或巨噬細胞。

M細胞散佈在腸Payer氏斑,並且和上皮下淋巴細胞及樹突狀細胞密切接觸。M細胞通過細胞內吞作用從腸腔攝取抗原,抗原從M細胞釋放並被抗原呈遞細胞DC細胞攝取。DC俘獲的抗原呈遞給淋巴結中的T淋巴細胞。DC擁有諸如真菌或細菌β-葡聚糖碳水化合物受體。最近從DC中克隆到β-葡聚糖受體,被命名為Dectin-1。

人Dectin-1多肽有247個氨基酸並有胞漿、膜、莖和碳水化合物識別結構域。Dectin-1能夠識別各種β-(1,3)和/或β-(1,6)糖鍵連接的葡聚糖,不能識別β-葡聚糖。採用RT-PCR技術,我們在小鼠巨噬細胞、RAW 264.7細胞株檢測到Dectin-1的mRNA。應用同樣的方法在小鼠、胸腺、肺、胃和腸道也檢測到Dectin-1。

靈芝β-葡聚糖能夠在LPS刺激下促進RAW 264.7細胞表達IL-6和TNF-β。但是靈芝β-葡聚糖單獨作用並不能促進IL-6和TNF-β產生。提示Dectin-1受體可能和toll樣受體(TLR)和/或CD14協作啟信號轉導。(摘要2文/金河元、金炳鈺,漢城大學生命科學部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