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專訪:李旭生副教授 台灣靈芝多醣研究的推手

這篇文章意外成為李旭生副教授生前最後一次專訪記錄。他是台灣最早以科學方法研究靈芝藥理作用的少數學者之一,長期專注於靈芝多醣的分離與活性分析,共發表十多篇重要論文作為靈芝抗腫瘤的重要根據。早期研究靈芝大多把它當作植物病蟲害處理,李旭生為什麼會對靈芝的功效感到興趣?故事得從23年前講起。

採訪/吳亭瑤

◎本文原刊於2006年7月《健康靈芝》33期 12~17頁

Lee-SS-small-1

                                                                                                                                                    (攝影/楊文卿) 

                      李旭生主要學經歷

                           2005-2006  國立陽明大學育成中心研發執行負責人

                           1984-2005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學科暨生化研究所副教授

                           1983-1984  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客座研究

                           1976-1984  國立陽明醫學院生化學科暨生化研究所講師

                           1971-1976  國防醫學院生化系講師

                           1961-1966  國防醫學院藥學系學士

 

與陽明大學李旭生副教授的訪談是在2006年5月25日進行的,那時候的他身體毫無異樣,講起話來中氣十足,目光炯烔有神。未料,當文章完成後於6月28日交到他手上時,他卻已經躺在病榻上。由於身體非常虛弱,所以文章是由他的家人念給他聽,經他口述修改後,再由家人全文覆述一次作最後確認。

7月3日李旭生副教授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年67歲。這篇文章意外成為李旭生副教授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專訪的記錄,見證了他為台灣靈芝研究投入的點點滴滴。據李夫人轉述,李旭生副教授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謹以此文紀念投身靈芝研究二十餘年的李旭生副教授。

李旭生副教授是台灣最早以科學方法研究靈芝藥理作用的少數學者之一,長期專注於靈芝多醣的分離與活 分析,共發表十多篇重要論文作為靈芝抗腫瘤的重要根據。

在他投入靈芝研究之初,靈芝才剛踏入學術殿堂沒多久,把它當一回事在研究的科學家屈指可數,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把它當作植物病蟲害處理。李旭生為什麼會對靈芝的功效感到興趣?這個故事得從23年前講起。

 

第一次親眼看到靈芝的藥理作用

1983年的夏末秋初,三十幾歲的李旭生每天在香港大學的實驗室忙進忙出,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按時讓一隻隻白老鼠把靈芝熱水萃取物吃到肚子裡,他想知道靈芝對這些患有腸胃道潰瘍的老鼠有沒有幫助。

實驗結果讓這位科學家露出笑容──靈芝的確能改善腸胃道潰瘍,減輕出血的嚴重程度。而在他的另一項體外實驗裡,同樣的靈芝萃取物則可以增強 物心臟的收縮、維持規則的心律,以及擴張冠狀 脈,進而增加冠狀 脈裡的血流量與降低血壓,成效令人滿意。

這是李旭生第一次親眼見識到靈芝的藥理作用,當時的他是以陽明醫學院(國立陽明大學的前身)生化所副教授的身分,接受美國援華醫藥基金會資助前往香港大學醫學院進修一年。這一年裡他為香港大學設計了一套中草藥萃取的標準技術,並且利用學校現有的 物模式,初步檢驗這些萃取物的藥理活 。

他可以選擇的中草藥很多,然而在此之前,不管是在國防醫學院的求學與擔任講師階段,亦或是後來轉任陽明生化所繼續他的科研與教學工作,靈芝從未是李旭生的研究題材,也非當時學術界的主流,為什麼他會想到靈芝?

 

董大成的研究,是他生平第一個靈芝印象

給他靈感的人,是當時還在台灣大學生化所任教的董大成教授。「我不認識董教授,可是新聞媒體對他證實靈芝抗腫瘤作用的報導,卻是我生平對靈芝的第一個印象。」李旭生回憶。

1982年董大成首度發表人工液體培養之靈芝萃取物抑制老鼠S-180肉瘤生長的研究成果,這是台灣首次有科學家對靈芝的健康功效提出證明,相關的消息經媒體大篇幅報導讓靈芝紅遍街頭巷尾。

李旭生一直記得這則新聞。也許是因為從小看著祖父、大伯、父親憑藉著家族傳承下來的草藥知識義務替人治病,也曾隨著長輩們上山摘採藥草,耳濡目染之下對傳統藥材自有一份親切感,即便靈芝未曾出現在他們家的祖傳藥方裡。

  

研究靈芝二十多年的臨門一腳

董大成的研究給了李旭生對靈芝的第一印象,香港之行則讓他對靈芝的內涵略有領悟,然而真正開啟他日後二十多年研究靈芝的臨門一腳,則是他從香港回台後未久,一場在陽明生化所內舉辦的演講。

主講者是一名本土的靈芝業者,姑且不管演講內容的商業化色彩,然而講者敘述秦始皇派遣五 名童男童女到日本尋找不老仙草靈芝,以及神農本草經對靈芝藥效廣泛的記載、對靈芝「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的評價、把靈芝尊為比人參等級還高的上藥⋯⋯,都深深吸引李旭生。

當時,李旭生正打算更換研究跑道。原本,從擔任陽明醫學院生化所副教授開始,他就一直跟隨所長魏如東鑽研黃麴菌。這是種很喜歡窩藏在花生仁中間凹槽部位的微小真菌,是標準的「見光死」,只要沒有陽光壞事就能快樂生長,即使三 度高溫也無力破壞。不過人類對它一點好感也沒有,因為黃麴菌絲所分泌的黃麴毒素一旦進入人體大約會有10%殘留在肝臟,長期累積將造成肝中毒,乃至肝癌。

研究過程中,李旭生不僅要培養黃麴菌,也要進行黃麴毒素的純化與毒 試驗,與研究材料朝夕相處的結果竟然讓肝臟的健康亮起紅燈。在一次例行的健檢裡,李旭生被檢測出過高的血清GOT、GPT值。

「之前我常覺得自己面黃肌瘦、容易疲倦,原以為是工作過度所造成,看到檢查結果,才驚覺應該是和每天接觸黃麴毒素與實驗用的有機溶劑有關。」往後幾年健檢,李旭生的血清GOT、GPT始終居高不下,讓他很想暫別現有的工作環境,這也就是當時他為什麼會去香港的原因。

 

選擇靈芝,在學術生涯轉彎處

一年後李旭生重回陽明生化所副教授的崗位,香港的美好經驗,加上那場演講的催化,讓徘徊在學術生涯十字路口的李旭生決定改走「靈芝路線」,時值1984年。

適巧,榮總癌病治療中心(Cancer  Therapy Center)剛好從國外進了一批專門進行腫瘤實驗的C3H老鼠,李旭生一得知此消息,便與當時的癌病治療中心主任陳光耀商借實驗室與實驗老鼠,展開他第一回合的靈芝抗癌實驗。

身處抗癌西藥的聖地,中藥血統的靈芝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那般突兀,而同樣與周遭氣氛顯得格格不入的,還有李旭生的心情,以及那一群有幸服用靈芝的實驗老鼠。

首次見證靈芝的抗腫瘤功效

「我每次去癌病治療中心都很愉快,因為吃靈芝的老鼠腫瘤都受到抑制;可是那邊的醫師心情都不好,因為病人平均只有四到五個月的壽命。」事隔20年,李旭生還是難掩第一次見證靈芝抗腫瘤有效的興奮情緒。

李旭生先將肌肉纖維肉瘤Fibrosacoma皮下移植至C3H老鼠身上,再以腹腔注射方式給予靈芝(Ganoderma Lucidum)菌絲體熱水萃取物,並以接受化療的腫瘤老鼠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靈芝組老鼠的腫瘤比對照組小,且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實驗也發現,如果同時使用靈芝萃取物與化療藥物Bleomycin一起治療,對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更好。

李旭生還從C3H老鼠尾端靜脈注射纖維肉瘤細胞,作為癌細胞轉移肺部的實驗模式。結果發現,靈芝菌絲體熱水萃取物對癌細胞轉移肺部的抑制效果,幾乎與接受化療的老鼠一樣好,10隻老鼠只有2隻轉移,而且老鼠較活潑、毛色好、壽命長且腫瘤較小。

反觀控制組(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的病鼠),注射癌細胞一個月以後就長出腫瘤,很快就嗚呼哀哉。至於接受化療的對照組老鼠則是體型明顯瘦小、長不好,連代謝藥物的肝臟也萎縮成一團。「很明顯的,化療藥物能殺癌細胞,也會傷害正常細胞與器官,相對的透過免疫系統抗癌的靈芝就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口服靈芝也有效,只是需要比腹腔注射多三倍的劑量才能發揮相同的腫瘤抑制作用。」李旭生分析。

  

提供原料,與多位學者合作

此項研究成果一出,彷彿丟一顆石頭到池塘裡,激起陣陣漣漪。台灣早期的免疫學專家成功大學教授翁舷誌,看到上述發表在《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會刊》〔5(3), 22-28, 1984〕的研究報告後主 與素昧平生的李旭生聯繫,表示希望拿李旭生的靈芝作進一步的研究。

原來李旭生實驗用的靈芝材料,是他自己從野生靈芝分離比對世界各地已有的菌種後,人工培養而得,這項能力主要是拜過去培養黃麴菌的經驗之賜,他甚至為了篩選出好的靈芝菌種,還特別到食工所受訓,其目的無非是希望確保材料來源的穩定。

就像翁舷誌當初找他一起研究靈芝的理由:「我可不希望今天拿到的材料和明天不一樣。」這是研究人員向坊間店家 買材料必然得冒的風險,這個風險很可能讓亮麗的研究成果因為無法「再現」(以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材料重覆實驗而得到同樣的結果)而功虧一簣。

翁舷誌與李旭生的合作,為台灣早期的靈芝抗癌研究再添一筆:不論是以口服、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方式,對於不同品種的小鼠,乃至各種罹癌的病鼠,靈芝都有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的功效(翁舷誌等,1989)。

夏威夷大學的日本學者E. Furusawa也來向李旭生取經,他的研究證實,靈芝可延長肺癌(Lewis lung carinoma)小鼠的存活時間:未接受治療的控制組小鼠都死了,靈芝組竟還有70%的小鼠存活(E. Furusawa等,1992)。

差不多同一時候,現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宋宴仁在擔任陽明大學生醫科助教期間,也曾拿著李旭生的靈芝到台北榮總及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王聲遠的實驗室學習免疫實驗的操作。二、三個月後,宋彥仁透過人類骨髓白血病細胞HL-60觀察到靈芝提升免疫的潛能,而這個實驗結果也意外促成李旭生與王聲遠的合作,讓原本互不相識的兩位科學家,一個負責提供材料(靈芝多醣萃取物PS-G),一個負責免疫功能的研究,共同為靈芝多醣的免疫調節功能與抗腫瘤機制寫下新頁(Lieu CW等,1992;王聲遠等,1997)。

依循此模式與李旭生合作的學者還有很多,包括陽明醫學大學口腔解剖學科醫師黃禳基(1991)、清大輻射生物研究所教授郝道猛(1995)、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林婉婉(2002-2003)、台大醫事技術研究所教授林淑萍(2002-2003),以及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2005-2006)等等都是。

其中江伯倫的研究團隊更是透過李旭生提供的PS-G,在2005年首度證實,靈芝多醣能透過樹突細胞表面的受體啟人類樹突細胞的免疫反應,而提高樹突細胞與整體免疫系統的工作效率(林郁里等,2005);此項作用後來也在 物體內受到證實(林郁里等,2006),人類揭開靈芝調節免疫機制之謎在此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1987年李旭生還曾在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崔玖與陽明醫學院創校院長韓偉的引薦下,向當時的行政院國策顧問李國鼎,針對靈芝抗腫瘤功效做了一個半小時的報告,並建言以靈芝取代漸趨勢微的洋菇,發展台灣農業經濟,以靈芝作為台灣生物科技發展的重點與國際競爭。

Lee SS-2006-3s

李旭生教授自製的靈芝原料亦提供給台灣多位學者做研究。(攝影/楊文卿)

 

研究靈芝,退而不休

二十多年來,李旭生對於靈芝研究的投入從沒間斷,即使去年自陽明大學退休,他還是每天與靈芝為伍,以陽明大學育成中心研發執行負責人的角色,認真扮演起業界與學校建教合作的窗口。

在他現在的辦公空間裡,各項萃取、濃縮設備一應俱全,裡面有一個溫控的房間專門用來栽培靈芝菌絲,以繼續提供其他學者做研究;還有一整面牆用來擺放靈芝標本,數種台灣野生靈芝的美麗姿態就在李旭生的巧手下化瞬間為永恆。辦公室還有幾個角落點綴著他信手拈來結合了靈芝標本與佛像的藝術品,那通常是他一個人坐下來喝茶隨興把玩的傑作。

他是真心喜歡靈芝的。李旭生說,光是聞到靈芝的味道就覺得很開心;而一般民眾吃靈芝後的經驗分享、實驗室裡正面的研究結果,則是他持續靈芝研究的 力來源。在他認為,靈芝的最大價值在於臨床上可用,同時對西醫無法治療的疾病有效,不過要將這個傳統中藥發揚光大,則必須有持續不斷的科學研究作後盾。

「發表一篇文章,就像丟一塊石頭到池塘裡會引起波 ,但過一段時間又會恢復沉寂;如果能持續丟石頭到池塘裡,水的波 就能綿延不斷。」這就是為什麼李旭生在自己研究靈芝外,也樂於提供材料給其他科學家研究的原因。

比起曾經損傷李旭生肝臟的黃麴菌,靈芝顯然要有建設 得多了,不僅成就了他的學術生涯,也改善了他的肝病。他自成一格的橫向聯盟策略,讓他在靈芝學界成果豐碩,也為台灣的靈芝研究寫下許多歷史。如果少了李旭生的參與,台灣的靈芝研究可能會少了很多精彩。

art

李旭生將靈芝標本與佛像結合,成為獨樹一格的藝術品。(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