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COVID-19快速康復:沒有發高燒、喉嚨痛和呼吸困難,一定是靈芝的功勞!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好友的染疫經驗讓我深刻體會,與病毒和「平共」存的關鍵不是生理年齡而是「免疫年齡」。正因有靈芝對免疫功能的固本培元,年近五十的她才能在遭遇COVID-19挑戰時,速戰速決(發病輕而短)、全身而退(沒留後遺症)。

採訪撰文/吳亭瑤

20220606-1new3

 

2022年4月29日晚上,和我同樣出生於1970年代台北的青梅好友Line給我「COVID-19快篩出現兩條線」的照片,說她確診了。

從她身體出現的相關症狀,加上台灣在3月下旬進入Omicron社區傳播後本土新增COVID-19病例於4月28日突破萬人的情況來看,想必好友應該是感染了當前最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無誤。

那時指揮中心還沒規劃COVID-19視訊門診,要被「正式確診」和取得對症藥物的唯一途徑就是去醫院做PCR。由於沒有力氣自己走到醫院,也不想搭車害到別人,好友因此決定待在家裡自我隔離、自我照護。

所幸整個居隔期間(當時的規定是十天)一切順利,從前兩天的全身酸痛、頭痛欲裂,到第三天之後像開了綠色通道般的快速改善,讓平常即以靈芝保養、染疫期間更加量服用的好友,對靈芝大表肯定:「靈芝讓我不會那麼不舒服和難受,我的症狀和別人比起來都算是輕多了,這一定是拜靈芝所賜。」

 

【第一天】發病:像流感般的全身酸痛+前所未有的頭痛欲裂

根據好友的自我記錄,前一天都一切正常,但4月29日早上一起床就有種說不出的疲累感,頭重重的,喉嚨怪怪的不太舒服,打電腦時覺得手臂和背部有酸痛感,和以前得流感的感覺如出一轍。

十一點左右覺得實在是太睏了,又回到床上躺了一會兒,但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著。臨近中午做了第一次快篩,雖是陰性,但強烈的全身酸痛感讓她直覺應該不是確診就是重感冒了。

下午全身持續酸痛乏力,頭痛愈來愈强烈,身體也感覺熱熱的,當天全程都有量體溫,但最高就到36.8度,没有再高。到了晚上,頭痛欲裂的程度已超過有生以來的記憶,整顆頭彷彿就要炸開一般,心跳增至每分鐘85下(平常心跳只有六十左右),噁心感也愈益强烈。

晚上九點半做第二次快篩,果不其然驗出了兩條線。由於已經有了「陽性」的心理準備,所以內心並無波瀾,只是更加明白持續了一整天的「痛」應該沒那麼容易打發,於是乖乖給自己餵了一顆普拿疼。

頭痛和全身酸痛的感覺終於減輕一點,半小時後心跳終於回到正常的每分鐘六十幾下,噁心感也比較沒那麼嚴重,好友因此推測心跳加快和噁心感應該是疼痛引起的連帶反應。

由於深知營養在此時的重要性,好友即使全天沒胃口,還是很努力的吃了兩頓飯。至於她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使用至今的靈芝A【註1】,則是從原本的每天1包(內含6顆膠囊)增加到早、中、下午、晚、睡前各1包,晚餐餐前那次多加6顆花粉(每顆膠囊含500毫克天然蜂蜜花粉),晚上睡前那次則再加上另一種靈芝B【註2】,也是6顆膠囊。

所以前後加起來,好友在發病第一天就吞了36顆靈芝膠囊,使用的藥物則有普拿疼——晚上九點半吃第一次之後,必須每隔五個小時吃一次,不然頭實在太痛了。

20220606-2new

 

【第二天】雖然很不舒服,仍能勉強撐完五小時半的線上課程

再過兩個多月就滿五十歲的好友,已身處「COVID-19中重症和死亡高危險群」的邊緣。但或許是去年七月打過的兩劑疫苗還有保護力,又或許是沒有任何慢性病和肥胖問題的拖累(BMI和體脂肪都超正常),更可能是靈芝的加持……總之,當我隔天傍晚Line她「有沒吃飯睡覺」,她竟回我正在上一門法律相關的線上課程,「上完就會去睡……」

課程中除了要聽教授講課,還要和同學分組討論,換成其他確診者應該早就棄械投降了吧!沒想到她竟能挺著腦袋、撐住眼睛、強打精神地坐在電腦螢幕前(因為螢幕鏡頭必須全程打開)從下午一點撐到晚上六點半,令驚呆了的我也只能給她按讚加分享:「果然頑強,等妳好了再接受我採訪嘿~」

看到我沒良心的挖苦,她回我一張哭笑不得的表情胋。因為第一天有的全身酸痛、頭痛欲裂、疲累乏力、没胃口、噁心感……一樣都沒少,甚至還有點低燒,只是最高就到37.2度,没有真正燒起來,但心跳會跟著起伏——體溫高一點心跳就快一點,等體溫降下來心跳才又正常。

頂著這樣的身體狀況上著必須燒腦的課程,而且還要持續五個半小時,當她上完時真的有種「快掛了」的感覺。事後問她何必這麼拚命,她說因為她希望自己能夠盡力而為,有始有終。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吧!但想要一邊與這個「雖然多是輕症,但也會把人搞得非常不舒服」的病毒拉鋸,一邊堅持自己的堅持,肯定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兩頭兼顧,還需要給身體添足燃燒的本錢,才能辦到。

所以,這一天雖然還是沒有食慾,好友仍舊强迫自己一天吃兩餐,再怎麼吃不下至少也會喝鮮奶補充蛋白質,並且很有意識的喝很多水,幫助身體代謝(所以一直上廁所),然後就是能睡就睡。

普拿疼仍維持一天四次,靈芝則是一天六次,每次劑量都是「1包(靈芝A)加6顆(靈芝B)」,另外再搭配4~5顆花粉。由於花粉含有多種胺基酸(蛋白質)、維生素(尤其是B群)和礦物質,所以好友把它當成天然營養素以補充病中飲食的疏漏。

 

【第三至五天】緩和期:全身酸痛和頭痛改善,主症狀轉為頭暈、咳嗽和痰

撐過前兩天難受的高峰期,好友的病程從第三天進入另一個階段:全身酸痛和頭痛逐漸改善,主症狀轉為頭暈、咳嗽和痰,並伴隨短暫的腹瀉和鼻塞。根據她的記錄:

第三天(5月1日)體溫(37度以下)、心跳和血壓都很正常,雖然身體和頭還是會痛,但已經沒那麼痛了,普拿疼吃兩次即可。不過還是没有胃口、有噁心感,也没什麼力氣,開始出現輕微咳嗽和痰,早上和下午還各拉一次肚子。一整天下來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有一直喝水、睡覺和補充靈芝、花粉(次數和劑量同前一日)。

第四天(5月2日)身體和頭不痛了,不用再吃普拿疼,但頭會暈,整個人矇矇的,做點家事就感到累,甚至會喘不過氣(但沒動就沒事),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只能多休息、多喝水。咳嗽和痰的症狀持續,喉嚨有點不舒服(但不是痛),鼻子也有點塞,但鼻塞大概只持續了半天(從下午到晚上睡前擦點薄荷油)就改善了。這天的靈芝減為五次,每次劑量仍維持「1包+6顆」搭配4~5顆花粉。

第五天(5月3日)的症狀只剩頭暈、咳嗽、有痰和喉嚨不太舒服。因為沒什麼精神,所以生活作息還是以「一直喝水和睡覺」為主,靈芝和花粉則減至四次,每次劑量不變。

 

【第六至十天】恢復期:精神、胃口、體力恢復,咳嗽漸改善只剩痰

如果說前五天是免疫系統和病毒激烈搏鬥(第一至二天),並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清理戰場(第三至五天),那麼從第六天起應該就進入恢復階段了,因為在這之後精神、胃口、體力明顯好轉,到了第八天咳嗽也沒了,只剩下痰。

第六天(5月4日)沒再頭暈和喉嚨不適,但仍有咳嗽和痰。服用親友送來的清冠一號1包,靈芝的服用次數降為三次(其中一次吃1包,另兩次各吃6顆),花粉也減為早上起來和晚上睡前各一次(每次4顆)。

第七天(5月5日)除了咳嗽和痰,其他没什麼症狀了,精神比較恢復,也比較有食慾。服用清冠一號1包,靈芝和花粉的補充次數和劑量同前一天。

第八天(5月6日)除了痰,其他没什麼症狀,大概好了八、九成,胃口好了,服用清冠一號1包,靈芝和花粉的補充次數和劑量則同前一天。

第九天(5月7日)除了痰,其他没什麼症狀,做家事不會覺得累,自覺好了九成。靈芝減為一天兩次(其中一次是1包,另一次是6顆),花粉也減為早上起來一次(5顆)。

第十天(5月8日)有痰,其他没什麼症狀,基本都恢復正常了。靈芝和花粉劑量同前一天。

 

【第十一天】居隔期滿,快篩陰性

第十一天(5月9日)情況同前一天,快篩結果轉為「陰性」。

在這之前兩天(5月7日),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宣布新的居家照護確診個案解隔條件:「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七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但因為此規定並不適用5月8日之前的確診者,所以好友還是決定按照先前的規定,乖乖在家關滿十天,再於第十一天用快篩確認自己已經不具傳染力。

居隔期間她並沒有急著想知道有沒有轉陰而每天快篩,因為只要身體還是不舒服,即使轉陰也沒意義,還不如專心養病,等解隔離的時間到了,身體恢復了,通常也代表體內病毒被消滅得差不多了,這時再用「陰性證明」讓自己安心、讓關心她的人放心,應該更為務實一些。

 

【殘餘的「痰」】把減量的靈芝再加一點回去,才釜底抽薪

最後要再補充一下好友在痊癒之後殘存的「痰」是怎麼消除的。

「痰」的生成其實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它是由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主要目的是把進到呼吸道的塵埃、病毒、過敏原等異物排出體外。換句話說,染疫康復後雖然已經檢測不到病毒,但體內可能還殘存著極少量的病毒餘孽或等待處理的病毒屍體,所以才會在痊癒之後還一直不斷生出痰來。

5月9日快篩陰性的好友,直到5月17日我和她聯絡時,仍有痰的症狀存在。這段期間雖然每天都有好一點,但就是無法完全根除。當時好友已把靈芝降至一天1包(靈芝A)的保養量,經我一問,她覺得應該再多吃一點,於是當晚就額外補充6顆靈芝膠囊(靈芝B)。

隔天(5月18日)早上,感覺痰基本上都沒了,可是到了中午又故態復萌,所以她決定中午和晚上都額外補充「6顆靈芝」,早上就維持原本的保養量。就這樣持續吃了四、五天,痰才徹底消失;當她再度將靈芝減至一天一次的保養量時,痰也沒有再「生回來」。

20220606-6

 

【個人感想】心中不害怕是因為有信仰,症狀不嚴重肯定是因為有靈芝

問好友生病過程中會不會感到害怕,她說自己信仰佛教,相信生死有命福禍在天,但盡人事其他就聽命佛祖安排,所以一點都不感到害怕。而其盡人事的方式就是多喝水、多睡覺、多補充營養,以及多吃靈芝。

比起其他人感染Omicron的人——不管是認識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還是被新聞報導出來的名人,抑或其他在網路上分享染疫經驗的熱心人士——好友覺得自己的症狀相對輕很多、少很多,也好得快,如果不是靈芝的功勞,還真不知作何解釋。

「我朋友的哥哥確診,第一天的症狀就有鼻塞,呼吸困難,躺下無法呼吸,喉嚨吞嚥非常疼痛。我看別人都是說會發燒、喉嚨超痛、呼吸困難,可是我都沒有。」好友在回我的Line中如此表述她與別人的差異。

另一個讓她頗有感觸的是,朋友轉發給她的「振興醫院院長魏崢5月15日PCR確診,親寫抗疫性給員工」的新聞(經即時查核為真)。

報導提到,一度發燒到38.5度的魏崢在信中表示,這次感染比較特殊的症狀是喉嚨發炎,痛到連喝水都不行,以至於生病時最需要注意的「水分供應充足,藥物使用無虞,充分的營養補充」都成了困難的事。鑑於院內許多員工染疫,他於是根據個人經驗,提供一些飲食和用藥的參考。

從他的信中可知,一般人染疫有多不舒服,相較之下,好友毋須忍痛飲食喝水、藥物也只用了普拿疼的好友,實在是幸運多了。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給醫院染疫同仁的參考

1. 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木瓜牛奶(少糖)、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不要太鹹)、白煮蛋蛋白、橄欖油或苦茶油等。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

2. 藥物: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本院名稱depyritin),每天不要超過五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因此對喉嚨嚴重發炎者,celebrex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每天不要超過兩顆。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

若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是有呼吸困難的情形,請馬上來掛急診。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渡過這次的疫情。

(上述內容節錄自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給醫院同仁的原始訊息,資料來源/台視新聞網

 

【症狀量化作比較】靈芝的確有助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加速康復

在魏崢院長致內部同仁訊息稍早之前,好友還收到網路上瘋傳、經資策會核實為真的《資策會的人確診後製作的紀錄很詳細可留著作參考2022-04-26_Covid-19確診紀錄.pdf》(後更名為:2022-04-26_Covid-19確診紀錄_更新版)。

製作這份簡報並將簡報公開分享的資策會確診者,主要目的在告訴大家,確診並不可怕,多數像感冒一樣。由於其染疫時間和好友相近,對於染疫期間的症狀推進、嚴重程度都記之甚詳,而且也是靠自己的力量康復(包括:多喝水、營養均衡、補充維生素尤其是C、喝蒜末薑絲茶等),讓我不禁想把他與好友的經驗做比較,看看有吃靈芝和沒吃靈芝的差別。

我於是以資策會確診者製作的症狀分級列表為藍本,將COVID-19症狀用分數量化(症狀嚴重程度「微」1分、「輕」2分、「中」3分、「重」4分),把他與好友記錄到的每日症狀進行評分;同一症狀在同一天內若有程度變化,則取較嚴重那次計算;幾個資策會確診者沒有、但有出現在好友身上的症狀,我也請好友依其感受到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加總的分數愈高,代表當天的症狀愈多或愈嚴重。

結果發現,雖然資策會確診者和好友從COVID-19症狀開始出現的第一天到第十天都是十二種(七種相同,五種不同,詳見文末附表),但因為嚴重程度和出現頻率的差異,讓兩者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症狀推進曲線」(如下圖)。

20220606-3

 

曲線的變化趨勢讓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兩人的免疫系統雖然最後都戰勝了病毒,但一個打得很掙扎,一個卻贏得很乾脆。由於後者(友人)的生理年齡比前者「老了」十八歲,因此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或許只能歸因於個人體質,也就是個人免疫功能應對Omicron病毒的老練程度不同。而這個不同,很可能就與「平常就持續在用、抗疫時更加量用」的靈芝息息相關。

 

【關於清冠一號】錯誤示範&正確認知

染疫期間,好友也有使用「清冠一號」。這其實是親友送給她的關心,而親友取得的管道,則是疫情爆發初期客戶私下送來以備不時之需的「戰備物資」。

由於當時好友已經進入恢復期,症狀只剩咳嗽、有痰,所以她只拿了三包意思意思,在發病第六至八天各使用一包,當作熱茶保養喉嚨和補充水分。事後問她有何個人體會,她表示「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就覺得茶蠻好喝的,心裡也覺得喝了身體會比較舒服吧!」

必須說,不管是我,或好友、好友的親友、好友親友的客戶,對於清冠一號都沒有正確的認識,只知道很多確診者想吃還不一定吃得到。直到我為了寫這篇文章進一步查閱資料時,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們都做了錯誤示範(其實上網隨便一搜就有,可是一旦陷入想當然耳的情境時就都沒想到要查)。

清冠一號的正式名稱應為「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此為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十種中藥材以特定比例、特定製程做成的中藥標準複方水煎劑,由衛福部核准專案製造(核准製造期間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散日止)。

其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的藥品」,民眾須經醫療院所或診所的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才能取得。其可用來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輕症)者,但不能作為預防保健使用。

由於清冠一號的作用機轉是抗病毒(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干擾細胞內的病毒複製)與抗發炎(抑制肺泡巨噬細胞分泌發炎激素),因此標準用法是在症狀開始頭三天或確診七天內投藥,並且持續使用五天,體重滿四十公斤的成人每天標準用量為三包(每包10克以250~300㏄的溫開水沖泡後溫服)。若症狀在五天內大幅緩解即可停藥,若未改善再由中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一個療程。。

所以,清冠一號就如同中藥版的抗病毒藥,是治療輕症的方便藥而非養生茶,需醫生處方,有適應症、投藥時機、使用禁忌和副作用,當確診或發病進入中後期才來服用,不僅英雄無用武之地,還可能因為該方藥性偏涼而造成腸胃不適。

綜合上述可知,好友在發病快滿一週才服用的那三包清冠一號,最多只能當成暖心爽口的安慰方,其對病情的恢復並無實質助益,更與靈芝性平無毒、固本培元、防未病也治已病的「通用」性質明顯不同。

20220606-5

 

【與病毒和平共存的關鍵】不是生理年齡,而是免疫年齡

好友從小就有藥物過敏體質,目前經她以身試藥知道吃了會有危險的就有:Penicillin(盤尼西林)、Ampicillin(安比西林)等抗生素,Aspirin(阿斯匹靈)、Pyrine(比林)、Voren(非炎)、Clinoril(甘樂利)、Poston(博疏痛)等消炎止痛藥,以及抗胃腸道痙攣的Buscopan(補斯可伴)等等,普拿疼是少數她可以吃的藥。

在沒遇到靈芝之前,獨自一人在外工作打拚的她,經常得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和「虛弱的自癒力」撐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感冒,承受比別人更多、更久的不舒服。所幸自十五年前開始用靈芝養身健體之後,感冒在她身上已不常見,即使偶有發生也都能輕騎過關。

或許正因有靈芝的長期調理,好友的免疫系統不只訓練有素,免疫功能和免疫反應也被調得進退有據,所以這回在遭遇Omicron挑戰時,才沒有發生發炎反應過與不及的困境,或陷入發炎反應停止不了或攻錯對象的紊亂狀態。

之所以覺得「平常以靈芝固本培元」比「染疫時大量補充」更為關鍵,是因為身邊另一位二十多歲、每週上健身房、已打三劑疫苗的年輕朋友,平常靈芝吃得斷斷續續,五月初快篩陽性時雖立馬抱佛腳,加量開吃後也感到明顯改善,整體上仍比我那位好友嚴重得多也拖得久;即便後來快篩結果如期轉陰,但是咳嗽卡痰、鼻涕狂流、易累易喘的症狀還是持續存在,讓我不禁擔心他可能已經發展出俗稱「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也讓我更加堅信「靈芝平常就要吃,免疫平常就要調」真的很重要!

所以不是生理年齡,而是「免疫年齡」才是我們與病毒共存時,不會任由病毒虐你千遍也不厭倦,而能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的關鍵。

免疫功能和免疫反應不僅會因先天體質而有差別,也會隨年紀退化,還會被既存於體內的慢性病、代謝異常、內分泌失調所干擾,更會隨時受到情緒、壓力、飲食、作息、勞動......影響而波動,所以生理年齡和免疫好不好不一定有絕對的相關性,重點還是看你有沒有用對方法在每一天的日常中維護免疫。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誠如臺大許瑞祥教授〈被「清零」保護的溫室花朵,該如何解套?〉〈馬奇諾防線如果失效,該怎麼辦?〉兩篇文章中所言:

感染是機會問題,
被感染後會不會發病,會不會重症,
就看身體裡的免疫系統夠不夠周延。

所以固本培元的東西很重要。
所謂的固本培元,
就是讓你原本的免疫系統可以均衡發展,
可以每天吃一點,
就能鍛鍊你的免疫系統,
讓它隨時保持在一個
比較穩定、比較平衡、比較全面的狀態。


好好照顧自己的免疫系統,才是抗病毒的根本。我的確診好友已經做了速戰速決(發病輕而短)、全身而退(沒有後遺症)的良好示範,而有更多我所認識的長期以靈芝保養的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則是「密接卻未感染」的好榜樣。

靈芝讓我們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幸運。願這樣的幸運,也能發生在你身上。

20220606-4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