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靈芝、赤芝、牛樟菇的真實面貌

隨著健康食品級靈芝的出現,愈來愈多的人重視靈芝,而靈芝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然而市面上出現許多假靈芝之名的產品混淆視聽,欺騙消費者來謀取利益,讓靈芝蒙上不白之冤。因此,本文特別為靈芝正名,破除大眾對靈芝的混淆觀念,並真正認識靈芝。

文/許瑞祥

 ◎本文原載於2002年10月《健康靈芝》第18期14~17頁

 com-gan

牛樟菇和靈芝是親屬關係不同的物種,無論就其子實體外觀或擔孢子特徵,

都和大眾熟知的靈芝有極明確的差異,

兩者不應被混為一談或互相比較。(提供/許瑞祥)

 

曾於《健康靈芝》創刊號中為靈芝正名後,倏倏忽已過了四年,靈芝的印象越見清晰,靈芝產品亦不斷的成長,欣見健康食品級的靈芝產品出現,帶動市場的向上提升。但在教育推廣的過程中,卻仍有部分基礎概念未見明確,其中影響深遠者首推學名與俗名之混淆。因此本文中優先討論的是牽動靈芝發展的關鍵:赤芝與靈芝。

 

赤芝非單一種類,泛指外觀顏色為「紅色」的靈芝

「赤芝」一詞出現在中國古老的醫藥典籍中至今約有二千年,以當時的情況,能用外觀、產地、顏色、氣味乃至於功效來對物種進行命名與分類,已充分展現先賢的智慧了。但時至今日,若仍沿用此概念名詞來描述靈芝材料時,將會嚴重干擾靈芝研究與市場開發。

過去以來一直被認為「赤芝」是一個物種,但現代的科學證據已能將紅色的靈芝區分為靈芝(Ganoderma lucidum)、松杉靈芝(G. tsugae)、狹長孢靈芝(G. boninense)、密紋靈芝(G. tenus)、擬熱帶靈芝(G. ahmadii)、紫光靈芝(G. valesiacum)……等【1】,因此如果拿野生的赤芝作為材料時,那想要再現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若是以人工栽培的所謂赤芝原料,則可能是指松杉靈芝、靈芝、密紋靈芝等的其中之一,或是前述的各種混合物。本人認為用赤芝作為溝通的名詞時,難免陷入張冠李戴之苦。 

或許有人以赤芝作為靈芝(G. lucidum)的同義詞,但若言者有心但聽者無意,錯將狹意的赤芝誤解為一般的赤芝時,那無異是雞同鴨講。在科技水平日新又新的今日,資訊的累積每日倍增,模糊定義的名詞將會使初次接觸者,自開始就陷入物種認知的迷失中。

就科學命名而言,每一個物種皆有其對應的學名以拉丁文的二名法表示,例如靈芝屬的代表種Ganoderma lucidum,目前對應的中譯學名就是「靈芝」,一個被廣泛長期研究的物種。因此當您在描述研究材料或是產品原料時,選用正確的學名來表達物種是必須的,無論是專業或是非專業人士皆要共同承擔,在下筆之前對於所指的對象給予適當的定義,以降低認知與交流時的障礙。

另外,令人費解的是出現在許多名詞中的各種「芝」,《本草綱目》中有關「芝」的來源記載:時珍曰「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後人借之字為語辭,遂加草以別之也。」已故中國靈芝大師趙繼鼎先生曾指出,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對「芝」字含義的變遷,它有時指的是靈芝,有時指的是蘑菇、珊瑚、竹蓀、地衣中的石耳,甚至是某些動植物,範圍非常廣泛。

如葛洪的《抱朴子》中:「芝有石芝、木芝、肉芝、菌芝、草芝」,已明顯將芝的範圍擴大到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動植物和礦物。當我們面對「芝」字時,必先了解此芝未必就是靈芝。近來坊間流行的名稱,如樟芝、雲芝、肉芝等,所指皆非靈芝屬中物種,讀者宜審慎辨認之。

 

「肉靈芝」非靈芝,是特大型粘菌複合體

1992年8月中國陝西農民在渭河邊打撈浮柴時,意外發現一塊黑色的肉團後,開啟了所謂「肉靈芝」的市場熱潮。各種繪聲繪影的傳聞引經據典的考證,在真相尚未了解之前,各式產品已經紛紛出籠了,為免日後消費者心中混淆與已知靈芝的印象,特就物種間的差異說明如下:

這塊在清水中會自行生長的肉團,經西北大學生物系所組織的專家研究分析後,認為所謂的「肉靈芝」,其實是「特大型粘菌複合體」,是介於原生動物、真菌及植物間,可以蠕行的一種古老的原質體。

 顯微觀察可見它是由具有二根鞭毛的游動細胞所組成,並具有無選擇性攝取食物顆粒的能力。在其產生孢子的子實體中具有明顯的植物細胞壁構造,因此認為此菌體可能是動植物共同祖先的證據,自然有其科研上的價值。但若以此牽強附會說它是神秘的「肉靈芝」,並且具備靈芝扶正固本、抗老防衰的功效來炒作話題時,不但危險而且是不道德的。

 

樟芝實為牛樟菇,與靈芝是不同的物種

目前市場中最具爭議性並刻意被模糊的是靈芝與樟芝的關係。牛樟菇(樟芝)是台灣國寶級樹種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i)的心材褐腐病菌,根據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主任張東柱博士的調查,台灣原生種的牛樟幾乎都有心材腐朽的現象,而造成牛樟木材品質降低的元凶就是牛樟菇。

牛樟菇的子實體為多年生,著生於牛樟樹幹中空的部位中,外形平伏、反卷至三角狀、半圓形、馬蹄形和不規則形。子實體邊緣不孕,木栓化至木質化,子實層為橘紅色至淡肉桂色,上表面為黑褐色平滑具同心環。顯微構造觀察其擔孢子呈彎柱形,大小約為3.5~5.0×1.5~2μm,表面平滑且無色透明【2】。

由於牛樟為台灣特有的樹種,因此牛樟菇的身世至1995年張東柱等在英國真菌學會會誌(Mycological Research)中正式發表為新種而定名為Antrodia cinnamomea後,台灣牛樟菇的物種地位才被合理正確的公佈【3】。

它在現代真菌的分類系統中屬於真菌界(Myceteae)、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無蕈褶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薄孔菌屬(Antrodia)。1997年吳等另發表以新組合名 Antrodia camphorata 作為牛樟菇的種名,自此以後牛樟菇的學名即有 A. cinnamomea和A. camphorata 兩個,指的卻是同一物種【4】。

作為少數能腐生或寄生於牛樟樹的真菌,牛樟菇的子實體具有強烈的黃樟香氣味與極苦的口感。坊間流傳原住民巫醫為牛樟菇的率先使用者,在醫藥缺乏的山區,就地取材往往成為住民存活的必要經驗,牛樟菇被發現具有消炎、解毒、止瀉、止痛等功效而在原住民間流傳。

生長於海拔450∼1,500公尺牛樟樹洞中的牛樟菇,由於寄主與生態環境特殊,因此生長極為緩慢,往往數公分厚的菇體是經多年成長的結果,因此牛樟菇的採集不易。如果僅供原住民的傳統使用或許問題不大,但當平地的商家介入採購後,牛樟菇的來源有限,自然成為價格飆漲的炒作對象。 

真正的台灣國寶牛樟樹面臨空前的浩劫,殺雞取卵的、玉石俱焚的不斷上演著,甚至有用膺品混充替代謀取暴利者,牛樟菇混亂的情況令人不忍卒睹。正本清源的呈現牛樟菇的原貌,讓消費大眾擁有客觀資訊,已經是現在自由市場中消費的基本權益。

牛樟菇或稱牛樟芝、樟芝,在市場功效傳聞甚廣,但就正式科學考證而言,有關牛樟菇的研究卻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從1995年被命名為薄孔菌屬(Antrodia)後,牛樟菇才正式進入系統化的科學研究領域中。

就其學名討論時可知與靈芝屬(Ganoderma)並沒有關係,事實上牛樟菇和靈芝是親屬關係不同的物種,無論就其子實體外觀或擔孢子特徵,都和大眾熟知的靈芝有極明確的差異,兩者不應被混為一談或互相比較,當然就無法成立所謂的靈芝之王了。

 

食用靈芝安全無虞,食用牛樟菇需評估考慮 

目前的調查顯示,牛樟菇為台灣的特有物種,並不曾出現在中國大陸地區的菌類調查報告中,因此牛樟菇不應是傳統中藥裡的藥材。 

自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以來,其所記載使用的應該是以古代中原周邊地區的物種為材料,其中的「六芝」無論性味或功效皆有所指,不但無毒且能久食輕身的流傳近二千年,近代三十年間世界各國對靈芝的系統化研究,除了已有數以千計的期刊論文發表外,更確定靈芝可作為藥、食兼用的特殊地位。

反觀牛樟菇傳聞為台灣原住民的私房菜,1995年才出現有關 A. cinnamomea 正式的研究報告,到目前雖知牛樟菇的代謝物中具有抗氧化【5】、抗過氧化傷害【6】、抑制B型肝炎病毒增生【7】與毒殺腫瘤細胞株等活性,但與靈芝的藥理研究成果相比,兩者間的差距仍相當遙遠。

如果認為牛樟菇具有開發潛力,更應加緊投入科研,深度評估各種毒理與長期大量服用時的安全性考核。畢竟牛樟菇與靈芝不同,靈芝至少經過三十年的使用記錄才被核可為食用無虞,因此可食用的安全問題不但是消費者首先要面對的嚴肅課題,更是主管的衛生機關必須全面評估考慮的。

如果不作為食品而以其毒殺細胞或抗氧化能力來開發為醫藥製品,為台灣的生技產品開拓另一片市場時,必須先了解牛樟菇品種間的複雜性。由目前的文獻中顯示,不同品系的牛樟菇菌絲體中多糖體的含量、構形與功能皆不相同,此與子實體傳聞有產地差異性的結果相似【7】。

有鑑於牛樟菇菌種來源的紊亂,我們以建構靈芝屬分子鑑定系統的經驗,針對台灣地區所採集的牛樟菇標本與菌株,進行核糖體基因的分析與定序。目前已完成登錄於基因資料庫中的20條18S和ITS核糖體基因序列中,找到能夠鑑別牛樟菇的獨特基因序列,並以此作為牛樟菇與其他物種演化關係的探討【8】。

基因指標的完成,將可以對微量的樣品進行其物種基原的客觀分析,除了可以杜絕市場子實體產品魚目混珠的機會外,對於菌絲體產品嚴格要求生產菌株的複核,將可提高日後對功效與安全性的保障。

A-G DNA對牛樟菇 ITS 及 5.8S 核醣體基因序列與其他相似序列,

以 Neighbor  Joining 法產生演化樹圖譜。(提供/許瑞祥)

 

結語

千百年來牛樟菇在其物種的演化過程中,選擇了牛樟為其唯一的寄主,共同生存於雲蒸霞蔚的台灣森林中。當盜伐者進入採集所謂森林中的紅寶石時,首先遭殃的就是台灣的國寶樹種。當高價的牛樟菇產品被裝扮成各種仙丹招搖入市時,困惑的是消費者無助的心。

當牛樟菇菌絲體從醱酵槽大量生產上市時,妾身未明的產品在市場流通,一旦出事,將會完全斷送台灣特有物種的命脈。個人以為如果真的當牛樟菇是具有開發潛力的對象,就應停止種種破壞山林生態、誤導市場的動作。以長遠的眼光經營更紮實的數據,來彌補對新興物種認知的不足。 

期待讀者在閱讀本文時,能夠感受知識傳授與廣告文宣之差別,當人云亦云時能自有定見,拒絕二手傳播的污染。

 

【參考文獻】 

1. Moncalve JM, Wang HF, Hseu RS. 1995. Gene phylogeny of the Ganoderma lucidum complex Based on Ribosomal DNA sequence. Mycol. Res., 95: 1489-1499.

2. 張東柱:牛樟之病害,牛樟生物學及育林技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業叢刊第72號,p.127-131,1997.

3. Chang TT, Chou WN. 1995. Antrodia cinnamomea sp. nov. on Cinnamomum kanehisas in Taiwan. Mycol.Res., 99: 756-758.

4. Wu SH, Ryvarden L., Chang TT. 1997. Antrodia camphorata ("niu-chang-chih"), new combination of a medicinal fungus in Taiwan. Bot. Bull. Acad. Sin. 38: 273-275.

5. Song TY, Yen GC. 2002.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Antrodia camphorata in submerged culture. J. Agic. Food Chem. 50: 3322-3327.

6. Hseu YC, Chang WC, Hseu YT, Les CY, Yech YT, Chen PC, Chen JY, Yang HL. 2002. Protection of oxidative damage by aqueous extract from Antrodia camphorata mycelia in normal human erythrocytes. Life Science 71: 469-482.

7. Lee IH, Huang RL, Chen CT, Chen HC, Hsu WC, LU MK. 2002. Antrodia camphorata polysaccharides exhibit anti-hepatitis B virus effect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9: 63-67.

8. 張益軒,2002,牛樟芝分子生物鑑定系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