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科學、應用、人文、藝術、體驗的2018國際靈芝文化節,7月9日在福建浦城熱鬧落幕了,然而推廣靈芝文化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因為,當靈芝文化的精髓在「防病治病」,當靈芝文化的體現主要在「養成吃靈芝的習慣」,當靈芝文化的宗旨在「孝養父母、孝養天下、照顧全人類健康」,其背後必須有「穩定確效」的靈芝產品支撐,以及不做虛假和誇大宣傳的企業良心堅持,靈芝文化才能成為靈芝產業的後盾深入人群,靈芝產業才可能做深做大佈局全世界。
文/吳亭瑤
從今年5月以靈芝生長源頭探尋之旅、詩歌創作和剪紙藝術比賽開場的2018國際靈芝文化節,7月9日晚上在浦城縣體育館,以晚會形式劃下美麗的句點。
其中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幾位浦城百歲人瑞在記錄其日常生活的短片裡,對著鏡頭中氣十足地說:「我叫季文菊,今年101歲。」「我叫應高荪,今年101歲。」「我叫葉香玉,今年101歲。」「我叫葉淑琴,今年101歲。」……
如此健康長壽、自在樂活、隨心所欲,不正是為人子女者對家中長輩最大的盼望?
這些百歲人瑞對於「久服靈芝輕身延年」的親身見證,或許正是2018國際靈芝文化節最要彰顯的價值──以靈芝孝養父母,以靈芝維護全人類的健康。因為苦平無毒的靈芝,不只能「治已病」,更能「治未病」。
受到長期以來行銷宣傳的影響,使得多數人只有在遇到癌症,才會想到靈芝。沒錯,輔助腫瘤治療、減輕放化療副作用,的確是靈芝「治已病」的主要功效之一,卻不是靈芝的全部。
受邀在本次文化節主活動《靈芝與大健康主題沙龍》進行主旨演講的北京大學林志彬教授,投入靈芝臨床和藥理研究已近五十年,其在〈靈芝與健康中國──扶正固本作用與養生保健〉演講中明確指出,靈芝在臨床上作為「治已病」之藥,除了輔助治療腫瘤,至少還有:
慢性支氣管炎、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神經衰弱、失眠、更年期症候群、良性攝護腺增生(攝護腺肥大)、肝炎、白血球減少症,以及蘑菇中毒等。
而在「治未病」方面,林志彬則以數個臨床研究,包括:改善睡眠和記憶(和神經系統有關),改善男、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和內分泌有關),提高衰老和低落的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脂肪肝,調降血脂、血壓和血糖,以及增強運動員的體能耐受力和抗疲勞的能力等等,說明靈芝具有廣泛的保健功效,可以預防疾病發生。
林志彬教授表示,靈芝之所以有如此廣泛的防病治病功效,主要和靈芝可以「扶正固本」有關,也就是:
靈芝透過調節機體重要器官既有的功能,特別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網絡的調節作用,進而形成靈芝的扶正固本作用,此作用有利機體穩態調節,因此能在面對內在或外在的刺激時(如病菌、癌細胞),比較能保持穩態,維持身體健康。
所以,靈芝的功效豈止抗腫瘤而已!全方位的防病治病,才是它的核心價值。
因此林志彬教授才會在演講時特別強調:「靈芝文化的精髓就在『防病治病』,一旦離開了『防病治病』的概念,就談不上靈芝文化了。」
但有鑑於多數人捨不得把錢用在預防上,卻把錢花在搶救上,最後還未必能挽回生命和健康,林志彬因而特別強調,靈芝文化的宣傳,主要還是在彰顯靈芝「治未病」的保健價值,畢竟「一盎司(28.35克)黃金的預防,勝過一磅(454克)黃金的治療」,與其花大錢治病,還不如花少錢買健康──在你還買得起的時候。
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林志彬教授,是中國最早投入靈芝臨床和藥理研究的學者,早從1971年開始就以靈芝水提物對很多疾病進行探討。其西醫藥理與中醫實務兼具的背景讓他領悟,靈芝之所以功效眾多主要是因為它能「扶正固本」。
事實上,靈芝不只有防病治病的科學證據,更有防病治病的文化歷史。
所謂「文化」是指一群人在長年生活中慢慢養成的習慣,以及在長期經驗中去蕪存菁逐漸累積的智慧。而中國以靈芝養生的文化,可能比目前普遍認知的兩千年──從《神農本草經》或《列子》等有文字記載開始算起──還要久。
同樣受邀參出席此次盛會的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許瑞祥教授,在〈靈芝與中國養生文化〉的主旨演講中提到,中國一批優秀的考古學家,在今年(2018)五月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靈芝的考古研究結果,發現早在6800年前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使用靈芝了。
其中在田螺山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之一)採集到的史前靈芝,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靈芝樣本,距今約有6871年,其乃伴隨一些巫用器具一起出土。由於遠古時代「巫」和「醫」不可分,因此研究者認為,早在文字尚未發明的史前時代,靈芝就已經作為巫用(追求長生不老等超自然能力)或醫藥用途(養生治病)。
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靈芝的許瑞祥表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之所以能種族綿延到現在,靈芝可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因為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美好體驗,以及子實體圓滿的如意外形,使得靈芝更進一步被表現在歷朝歷代的書畫、藝術作品和宗教器物裡,作為讚美君王、比喻長久、祈求長生、吉祥如意、賢人之士的象徵。
因此,許瑞祥認為,靈芝是中國文化中,生物與傳統醫學、宗教、政治、藝術互動的典範,其在歷史長河的使用經驗中所衍生的獨特文化,讓靈芝獨特於所有傳統中草藥之外,成為身心靈全方位養生的唯一選擇。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許瑞詳教授,從1980年代開始投入靈芝菌種分類鑒定的研究,並在1990年取得全球華人第一個靈芝博士學位。通過他的研究大家才發現,原來靈芝有好多種,有些甚至只是外形類似,但實際上並非靈芝。因此吃靈芝養生的第一步就是「吃對靈芝」,如果吃錯了,那可一點都不如意了。
如今,隨著靈芝被人工栽培大量生產,靈芝已從古代皇宮貴族的專利,成為尋常百姓垂手可得之物,並在近半世紀累積了大量科研成果,但弔詭的是,不管是吃靈芝的文化,還是把靈芝把表現在文化裡,現代人反而不上心,甚至是不相信。
很大一部分原因,除了某些不良企業對靈芝功效誇大宣傳,更關鍵的還是在靈芝產品質量差參不齊,每法讓消費者每次吃,每次都吃到一樣的效果。
許瑞祥教授在演講裡把靈芝產業發展的演進分為1.0~4.0四個階段,其實是暗指當前靈芝市場同時存在著「不同質量等級」的靈芝產品。它們可能屬於:
◆ 靈芝1.0──傳說有效:原料全都野生的,採到什麼原料用什麼(可能也包括非靈芝)、活性成分也不清不楚,大概只有包裝上的「芝」字最一致,一如遠古時代混沌不清的靈芝。
◆ 靈芝2.0──聽說有效:原料其本上以紅色靈芝為主,少部分是紫芝,來源可能是野生和大部分人工栽培的子實體為原料,用的是水萃取或酒萃取,裡面應該含有靈芝的活性成分,但含量不穩定,所以雖然「聽說」有人吃出效果,卻不一定能在自己身上重複實現,也未必每次都有同樣的效果。
◆ 靈芝3.0──應該有效:原料為特定農場人工栽培的子實體或孢子粉,或在特定條件下生產出來的菌絲體,裡面的多糖、三萜、靈芝酸等活性成分可以被清楚的分析出來,也有穩定的含量,基本上可在不同人身上吃出效果,也大概能每次吃出差不多的效果,但「中獎率」還不是百分之百。
◆ 靈芝4.0──一定有效:其原料和3.0版的靈芝類似,但裡面的活性成分種類與含量更精準,能確知和檢測得到是哪一種特定的靈芝多糖、三萜(如靈芝酸A)或功能蛋白,其用在每個人身上,每次都能發揮「一定有效」的作用。
許瑞祥期待4.0的靈芝產品能早日在大陸市場上出現,將是靈芝從「神話」走向「確效」的終極目標,更是靈芝走進大健康產業、佈局全世界的必要條件。
所以,當靈芝文化的精髓在「防病治病」,當靈芝文化的體現主要在「養成吃靈芝的習慣」,當靈芝文化的宗旨在「孝養天下、照顧全人類健康」,其背後必須有「穩定確效」的靈芝產品支撐,靈芝文化的理想才可能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
要做出穩定確效的靈芝產品,就必須如本次活動的第三位演講者,上海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張勁松所長,在〈靈芝與大健康〉主旨演講中所提示的:
從原料到銷售的所有環節都必須嚴格掌控,也就是從種源(品種)、栽培、採收、加工、產品內容(活性成分)全都標準化,才能保障每批產品都有相同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而且必須營銷合法化、不做虛假和誇大宣傳,靈芝才能持續被人們所信任。
從1997年開始研究靈芝的張勁松所長也在演講中指出,所謂「大健康」最重要的概念是通過預防保健的手段,減少生病或不生病。靈芝治未病的可能性,就如同先前林志彬教授介紹的那般寬廣,絕對有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條件,但關鍵還是在靈芝產品的質量標準化與宣傳合法化。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若想吃出穩定的靈芝功效,那麼在選擇靈芝產品時,除了要有國家認證的標誌(如台灣健康食品的綠色楕圓形標章,或大陸保健食品的藍帽子),還必須關注所選擇的靈芝產品,是否:
◆ 使用特定的靈芝品種。
◆ 在特定的靈芝農場種植。
◆ 有固定的栽培模式與採收時機。
◆ 在特定的工廠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進行加工。
◆ 有相關的質量指標,監控原料和產品的安全性和活性成分。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張勁松所長在1997年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深造,進行靈芝等真菌抗腫瘤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並在200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其研究領域含蓋菌種鑑定、栽培技術、活性成分、藥理作用、質量指標等等。
總結來說,中國以靈芝養生的文化源遠流長,現代科學也證明靈芝既能治病、更可防病,其中靈芝廣泛的預防保健作用更值得推廣。因為對個人來說,與其花大錢治病,還不如花小錢買健康;對產業來說,掌握大健康商機,捨靈芝其誰?
但不管怎麼說,想要掘取靈芝防病治病、輕身延年的美好,除了需要業者生產好的靈芝產品,更需要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本次文化節主活動《靈芝與大健康主題沙龍》受邀在對談沙龍中與談的八位學者、專家,從1970年到2018年的現在,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投身菌種、栽培、成分、藥理等不同的靈芝領域。
他們的專業身份,代表靈芝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半世紀的一脈相承,而其47~81歲的年齡,則橫跨中年、熟年和老年三個世代。
雖然彼此的養生觀互有不同,也未必非常刻意的保養身體,但相同的是,其中六位有吃靈芝的與談人,他們都是從還沒生病的時候,身體還算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就開始吃。而且不論是很認真的天天吃,還是很隨性的想到才吃,前前後後加起來都持續好幾年,甚至是好幾十年的時間。
八位靈芝界內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在《靈芝與大健康主題沙龍》活動中齊聚一堂,暢談個人的養生保健觀。他們是(由右至左):
◆ 福建醫科大學藥學院 許建華教授
◆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陳若芸研究員
◆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許瑞祥教授
◆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孫曉波所長
◆ 中國工程院 李玉院士
◆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部藥理學系 林志彬教授
◆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張勁松所長
◆ 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集團 李曄董事長
或許正是因為靈芝──可能是靈芝茶、孢子粉或子實體提取物製劑──長期以來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讓八十一歲的林志彬教授和六十歲的許建華教授,擁有看不出年紀的容光煥發;
或是年屆五十,每天睡眠都很少的張勁松所長和李曄董事長,有足夠的腦力、體力和免疫力日以繼日地處理龐大的工作量,甚至讓張勁松所長兩鬢白髮復又黑;
並且讓沒刻意保養、生活隨心所欲、體態福福氣氣的陳若芸研究員和許瑞祥教授,即使走入六旬年紀,仍維持不錯的健康狀況。
當然除了靈芝之外,鑽研食用菌的李玉院士也提醒,多吃蘑菇肯定有益健康,更重要的是心態上要撿得起、放得下,畢竟身心一體,有樂觀的心理,才可能有健康的生理。
同樣的,林志彬教授也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其養生的一部分;許建華教授則提醒心臟很小,不忮不求不往心裡去,心情愉快了,身體健康就不難了。
當然,生病了更要吃靈芝。一如孫曉波所長提到家人大腸癌三期手術、放療後,從去年至今一直以「全靈芝」,包括靈芝片、孢子粉、孢子油、靈芝提取物,調養身體。
陳若芸研究員也提到,親友癌症化療期間以孢子粉輔助治療,掉髮等相關副作用就是沒有同病房的人那樣嚴重,顯示靈芝輔助腫瘤治療確有其價值。
由浦城縣人民政府主辦,仙芝樓生物科技集團承辦的2018國際靈芝文化節主活動《靈芝與大健康》主題沙龍活動現場。
2018國際靈芝文化節熱鬧落幕了,但靈芝文化的推廣才正要開始。一如臺灣大學許瑞祥教授在會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所說:
是先有靈芝文化,才有靈芝企業。也就是先有先民使用靈芝的經驗,才有靈芝的記載和圖像,然後才有人種靈芝,有人研究靈芝,有靈芝企業的發展。
因此,當靈芝企業想要深度發展,擴大他的消費族群,甚至想從國內走到國外,把靈芝做成世界品牌,就應該用文化來教育這些潛在客戶和外國人,中國人就是吃靈芝才有這麼悠遠的歷史,引起他們食用靈芝的興趣、引起他們購買靈芝的欲望。
所以文化是產業發展的背景和產品銷售的故事。我們可以因為產業需求創造新模式的文化,也能傳承既有的文化,甚至追尋已被遺忘的文化,從古代串連到今天。
但不管怎麼做,最重要的還是「不忘初心」,必須回到靈芝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源頭,從確認物種(品種)開始,因為不同物種一定有成分上的差異,成分的差異勢必影響產品的功效表現。
業者唯有從原料的種源、栽種、採收、加工、活性成分等等,建立一系列的內部監控指標,讓民眾可以吃得到成分穩定、質量一致的靈芝產品,同時在銷售時不做跨大宣傳,真誠重現靈芝防病治病、孝養天下的價值,才可能把靈芝產業做深做大。
許瑞祥教授的提示,讓許多參與或關心靈芝文化節盛會,卻不知為什麼要辦靈芝文化節,或不明白靈芝文化與靈芝產業之間有何關係的人,瞬間矛塞頓開。
當然,文化是慢慢養成的習慣,必須長期教育推廣、媒體宣傳,所以我們需要透過靈芝文化節這樣的活動,讓人們通過文化、藝術、旅遊、美食等各個不同的層面,認識靈芝、喜歡靈芝、了解靈芝,進而食用靈芝。
未來有一天,當大家都可以像吃維他命或喝茶那樣,普遍養成吃靈芝的習慣,靈芝文化才算真正落實到現代人的生活中。相信,那時的人類,一定比現在更健康、更年輕、更快樂;那時的老人,也會像浦城百歲人瑞一樣,健康長壽、自在樂活、隨心所欲。
COPYRIGHTS © Ganodermanews SINCE By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靈芝新聞網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內容作者享有其著作權,禁止侵害,違者必究
Powered by
ganoderm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