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靈芝現代化研究的奠基過程 ── 台灣靈芝研究家族族譜

靈芝的研究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數幾所大學,顯示在台灣研究靈芝的團隊間,應有特殊淵源與脈絡可尋,藉由經驗的傳承或資源的分享,加速研究靈芝的進展。本文將以學校為基礎,通過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的檢索結果,介紹其中的師承關係,進而回顧台灣在靈芝現代化研究的奠基過程與演進方向。

文/許瑞祥

 ◎本文原載於2008年4月《健康靈芝》第40期13~21頁

p4-1 PubMed

 以ganoderma為關鍵字,在收錄醫藥、生化期刊為主的PubMed資料庫中的搜尋結果,

顯示1976~2007年間有571篇靈芝論文被收錄。

 

靈芝的現代化研究肇始於1970年代,從60年代中國的臨床應用成效引起日本等國學界的興趣,也開啟對靈芝全面系統化研究的局勢。

拜現代網路資料查詢便利之賜,經由google的學術搜尋,在1970~2007年間共有1,780篇靈芝相關的論文被發表,其中約有650篇論文與台灣的研究有關連。若再以收錄醫藥、生化期刊為主的PubMed資料庫中的搜尋結果,亦顯示在1976~2007年間有571篇靈芝論文被收錄。經分析比較論文發表的年代與數量間的關係如圖(一)所示。

p4-2 report-1

p4-3 report-2

(製圖/吳亭瑤) 

 

從1997年以後靈芝開始成為全球學界的研究重點

在1977~1996年的前二十年間,每年被PubMed收錄的靈芝論文除了1990年外,其餘每年都在10篇以下,顯示在此期間靈芝尚未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直至1997年以後,靈芝每年被發表的論文篇數才進入穩定的二位數。

經十年的成長,至2007年時已達86篇,此趨勢顯示研究靈芝已經是全球學者共同的興趣。靈芝的重要價值也在歷經三十年的反覆驗證下,創造出年營業額25億美金的市場規模。

台灣承襲中華文化的餘緒,更是西方科學與東方文明交會的平台,靈芝能在台灣發揚光大,是傳統中藥理論結合現代化農業、醫藥與生技業的最佳例證。本文將從基礎科研的角度,剖析台灣過去研究靈芝的脈絡從無到有的過程。

今日大眾對於靈芝的普遍認知與肯定,是建立在過去三十年間學術界篳路藍縷的努力與產業界胼手胝足的耕耘。但就整體靈芝研究的主力與創意的來源而言,以靈芝為材料的研究生與指導教授,正是將靈芝價值向上提升或橫向擴張的執行者,更是靈芝多元化利用的催生者。

 

台灣靈芝研究團隊間,有特殊的淵源與師承關係

我們通過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的檢索結果,來回顧台灣在靈芝現代化研究的奠基過程與演進方向,確認今日靈芝的主流地位絕非憑空杜撰。

自1982~2007年間研究靈芝所發表的博士論文共13篇,其中臺灣大學有6篇,中興大學、清華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各2篇,東海大學有1篇。而在此期間所完成以靈芝為題目的碩士論文共計有150篇,以論文發表的學校來統計時,可見臺灣大學有43篇,臺北醫學大學19篇,中興大學16篇,陽明大學13篇,東海大學12篇,台灣師範大學7篇,交通大學、長庚大學、中山醫學大學各有5篇等為主,其餘則分散於其他19所公私立大學(圖二)。

p4-4 tw-uni

(製圖/吳亭瑤) 

 

一、臺灣大學:開台灣靈芝研究之風氣

自許為台灣學術標竿的臺灣大學,在靈芝的研究成果中毫無疑問是領袖群倫,無論是博、碩士論文的數量或是發表的年代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植病所陳道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現任職於林試所植病系的張東柱主任,於1982年發表台灣第一篇靈芝的碩士論文,也開啟了靈芝在生物學研究的風氣。

(一) 臺大農化所

農化所的王西華教授所指導的學生們,則是目前台灣靈芝研究的最大團隊。王教授直接授業的弟子中,以靈芝為博士論文題目的有許瑞祥(1990)和李明彥(1992),以靈芝為碩士論文題目的有李明彥(1989)、羅盛強(1991)、梁志欽(1991)和楊秀菁(1991)。

王教授曾指導的學生中,有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的蘇慶華教授、陽明大學的許先業教授、臺灣大學醫技所的林淑萍教授、臺灣大學生技系的林璧鳳教授、許瑞祥教授和黃慶璨教授,臺灣大學獸醫所的吳應寧教授等,分別在靈芝的液態培養、菌種鑑定、基因選殖、活性成分分析、幾丁聚糖開發、免疫調節作用、抗癌機制探討等領域裡開枝散葉,綿延超過二十年。

 (二) 臺大生化所

生化所在董大成教授任教期間開始有關靈芝抗癌的動物試驗,是台灣靈芝抗癌研究的開山始祖。

有關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的研究則肇始於林榮耀教授,他所指導的林文輝於1995年完成「松杉靈芝免疫調節蛋白的構造與作用機制」的碩士論文。

林教授指導的柯俊良博士,現任中山醫學大學毒理所教授,自2002年起指導完成以「靈芝免疫調節蛋白的減敏作用與抗肺癌細胞株作用」之相關碩士論文4篇,為靈芝在中台灣的藥理研究建立新的灘頭堡。

師承林教授的陽明大學藥理所李德章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則曾對於靈芝酒精萃取物進行活性評估。

(三) 臺大食科所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的設立是以提升國內食品產業為宗旨,因此食科所畢業的博、碩士,在台灣的產、官、學界舉足輕重。食科所孫璐西教授指導洪淑敏(1999)和鍾淳雁(2003)完成有關「靈芝對肝癌細胞凋亡與抑制肝纖維化」之碩士論文。

其授業門生中,現任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的顏國欽教授,與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研究所的王進崑教授,在靈芝抗氧化研究與靈芝的延緩衰老作用各領風騷。

顏國欽教授曾經指導的許輔副教授現任職於臺大園藝所,2005年指導莊文儀以「靈芝多糖與免疫調節蛋白作用機制的比較」獲得碩士學位,此論文不但連結過去多糖體調節免疫時,與其中所含的蛋白質間各自調控的結果,也顯示第三代的靈芝研究學者已經浮現檯面了。

現任臺大教務長的蔣丙煌教授,指導畢業的研究生有王湘伶(2003)、陳小薇(2004)、曾勺瑄(2005)、李彥叡(2006)等,論文以豆科植物為基質液態醱酵靈芝的製程與抗過敏、免疫調節等功能分析為主。蔣教授指導的陳建中博士,現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口腔科學研究所,在2004年指導車立雯以「靈芝子實體之幾丁聚糖的製備」取得碩士學位。

食科所中年輕一代的新銳教師呂廷璋副教授,以多糖體的葡聚糖性質與檢測技術,指導完成1篇博士論文(張毅偉2002)與4篇碩士論文(周欣漪2001、李儀儂2003、許俐菱2004、王鐘凰2005),為學術界作育分析多糖體結構與定性定量的人才。食科所游若萩教授則指導研究生鍾孟書,於2000年完成以「靈芝醱酵物抗氧化活性與鍺含量分析」為題目的碩士論文。

(四) 臺大植病所與植物所

師承陳道教授的植病所曾顯雄教授,指導於2004年畢業的研究生吳竑毅,以「靈芝交配型相關基因之選殖研究」,開闢靈芝基因體學研究的新氣象。

植病所的劉瑞芬教授則主導「靈芝葡聚糖合成酶相關基因的選殖與分析」,共指導完成4篇碩士論文(陳伊蓉2002、王誌偉2004、林國詞2005、蕭舜賢2005),在靈芝來源的功能性基因之選殖與應用的人才培育成果上,與臺大微生所分庭抗禮。

已故的植物所陳瑞青教授,曾指導葉增勇於1990年以「南方靈芝複合種之分類學研究」通過博士論文審查。葉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持續針對南方靈芝複合種進行基因分析與生物活性的研究,共指導完成3篇碩士論文(張君玉1995、謝富貴2002、廖雯慧2003)。

(五) 臺大藥理所與免疫所

此外,臺灣大學藥理研究所林琬琬教授所指導的許銘仁,在2002年完成以「靈芝多糖與人類嗜中性白血球及單核細胞的藥理作用」為題目的博士論文,而免疫學研究所江伯倫教授的研究生張芷菱則在2006年完成「靈芝蛋白及多糖體進行免疫調節減緩氣喘之呼吸道發炎反應」的碩士論文,讓靈芝在防癌與減敏的應用能早日具體落實。

 

二、臺北醫學大學:開啟靈芝外敷內服的新契機

在1982~2007年間發表的博、碩士論文數量排名第二位的是臺北醫學大學,共計有19篇,主導靈芝研究的是現任生物醫學材料所的蘇慶華教授。

蘇教授自1984年從臺大農化所畢業後,承當時台北醫學院董大成院長延攬到北醫任教,共同參與靈芝多糖抗癌之研究。至目前為止,蘇教授個人共指導完成11篇以靈芝為題的碩士論文,研究成果從靈芝三萜類的圖譜分析與對肝功能的影響,到靈芝子實體的完全利用等,其所開發的SACCHACHITIN敷料之安全性與功能性探討的系列論文,更是開啟靈芝可外敷內服的新契機。

蘇教授同時也與藥學所許明照教授、生醫材料所蔡郁惠教授與曾厚教授、口腔科學所陳建中、保健營養所楊素卿教授等,共同建立臺灣大學以外的另一個靈芝研究的代表性聚落。

 

三、中興大學:中台灣靈芝研究的大本營

位於台中的中興大學是中部地區人才培育的搖籃,在靈芝研究的風潮中積極的努力定位。目前已有2篇博士和16篇碩士以靈芝為題目的論文完成,是中台灣靈芝研究的大本營。

中興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賴滋漢教授於1989年指導研究生林哲聖完成「靈芝深層培養」的碩士論文,首開該校靈芝研究論文之先河。

曾師承賴教授的現任食科所葉娟美教授,指導研究生參與靈芝免疫調節蛋白的相關研究,共完成3篇碩士論文(許薰予2002、羅秋梅2004、葉鈞凱2005)。

同屬食科所的毛正倫教授專攻靈芝組成的抗氧化性、抗致突變性、對腫瘤細胞之毒性等活性評估,共指導完成有1篇博士論文(曾裕琇2003)與3篇碩士論文(蔡淑瑤2001、林怡岑2004、連佩盈2005)。

同所的方繼教授與顏國欽教授,亦曾指導以靈芝的抗氧化能力進行論文研究,形成評估靈芝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聚落,也為靈芝抗老防衰提供理論基礎。

曾任職植物研究所的陳昇明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於1995年發表「中部山區關刀溪流域靈芝屬的分類調查」後,陸續發表有關靈芝轉形系統(許宗銘1998)與輔助糖尿病治療(王貞文2000)的碩士論文,並於1999年指導何一正以「選殖靈芝纖維分解酶基因」完成博士論文。

 

四、東海大學:為靈芝菌絲體的產業化條件奠定理論基礎

同樣地處台中的東海大學雖然名氣不如中興大學,但是研究靈芝的熱情與成果卻是不容小覷。

在東海校園裡研究靈芝的代表是化學工程研究所的楊芳鏘教授,自1995年起指導研究生專研靈芝的液態、固態培養與多糖體生產之調控技術,至2005年共完成11篇碩士論文和1篇博士論文,是目前台灣學術界中個人指導完成最多靈芝相關論文的教授,也為靈芝菌絲體的產業化條件奠定理論基礎。

 

五、陽明大學:開啟台灣最早有關靈芝三萜類系統化的研究

以陽明大學為首的榮陽團隊,在2001年間主導台灣靈芝基因體學的研究而揚名。陽明大學生化所的蕭明熙教授與葉小帆教授,在1986年指導周政賢所撰有關「靈芝三萜類結構及生合成」的碩士論文,是台灣最早有關靈芝三萜類的系統化研究,蕭教授一直是台灣三萜類結構與功能分析的領導者。

陽明大學的另一位研究靈芝的代表是已故的李旭生副教授,李副教授在生化所任職期間曾指導楊令仰(2001)、璩敬賢(2003)完成有關靈芝萃取物保護肝損傷之碩士論文。

李副教授對靈芝菌絲體來源的多糖體之分離與活性的研究影響深遠,曾經參與共同研究的學者有:成功大學翁舷誌教授、陽明大學已故的王聲遠教授、臺灣大學林琬琬教授與江伯倫教授等,該合作團隊在多糖體作用機制的進展,和北京大學林志彬教授與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所主導的研究成果,呈現鼎足而三的局面。

陽明大學生藥所專研中藥的吳榮燦教授,指導研究生蔡勝發(1998)、潘宜欣(2000)以靈芝抗老化、抗癌及腸道免疫系統為主,2002年之後的碩士論文則是比較靈芝等中草藥多糖體間吸收、代謝與生物活性的關係。

醫學生技所的許先業教授參與中研院靈芝多糖F3的研究項目,2006年指導畢業的高崇旋以「靈芝多糖體調控人類單核球細胞生成介白素1的途徑」為碩士論文,解答了多糖體在調控免疫系統的起始部位。

同年畢業的劉俊儀則是完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在T細胞中調控介白素2的途徑」,同時將靈芝參與免疫調節的兩個主要代表性成分的作用機制,在細胞分子層次明確闡述,對於日後靈芝產品的深度發展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同所的陳賽君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方明瑜(2005)與鍾政翰(2006),則是以「靈芝三萜類對活化腎膈細胞的效應」與「誘導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之調控」為碩士論文,首開台灣靈芝用於腎絲球腎炎預防或治療研究之先河。

此外,陽明大學曾指導研究生進行靈芝研究的,還有藥理所李德章教授、生醫光電工程所邱爾德教授與榮陽團隊的楊永正教授,在靈芝抗癌、多糖體活化巨噬細胞與靈芝基因序列的生物資訊學分析等領域中完成碩士論文。

 

靈芝研究成果是一步一腳印的累積

在本文中整理介紹了博、碩士論文發表篇數超過10篇以上的公私立大學裡指導研究的學者與其師承合作關係,對於未能收錄的遺珠之憾或囿於資訊查證時之疏漏,尚祈各界先進能不吝賜教。

期待我們的整理能夠喚回大家零散的記憶,凝聚成為完整鮮明的印象,讓有興趣參與靈芝研究的人,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讓從事靈芝研究的人,回顧自己曾經努力的足跡;也讓使用靈芝、受惠於靈芝功效的人,多增一分的信心,也多懷一份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