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良團隊2024研究成果|不管對第三代標靶藥抗藥與否,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都能抑制EGFR雙突變肺腺癌細胞透過「整合素」另謀生路

  • 列印

對於一再突變,甚至是一再對EGFR標靶藥出現抗藥性的突變型EGFR肺腺癌,只能換個標靶姿勢再治一次,還是走回傳統化療的老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柯俊良教授率其團隊成員辛翌綸博士康于庭博士(台中榮民總醫院博士後研究員)等發表在2024年12月號《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因應的可能性,那就是既能顧前(清除EGFR)也能顧後(阻止癌細胞透過「整合素」另謀生路)的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文/吳亭瑤

20250307-0

 

對前兩代標靶藥有抗藥性的
EGFR雙突變的肺腺癌細胞

簡稱EGFR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是眾多位於細胞表面的接受器之一,它可以接收多種外來信號,活化細胞內的相關分子來驅動細胞增生。正常細胞對EGFR的表現量和活性會嚴格調控,可是有些癌細胞會卻把EGFR當成利器,將其大量表現(即所謂的EGFR陽性)加快增生速度;甚或發展出突變的EGFR,毋須等待外來信號就能自行運作,讓細胞長得更快更多也更具侵襲性。

EGFR最常見的突變是L858R,意指EGFR這個蛋白的第858個胺基酸由亮胺酸(L)突變為精胺酸(R),其具體位置在EGFR位於細胞內部另一端的酪胺酸激酶區域。第一代標靶藥(吉非替尼/艾瑞莎、厄洛替泥/得舒緩)和第二代標靶藥(阿法替尼/吉泰瑞)均是專門針對這種突變而設計,藉由與酪胺酸激酶的活性位點結合,阻斷EGFR的訊息傳遞,抑制細胞增生。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之後EGFR通常會再次發生T790M突變,也就是第790個胺基酸從原本的蘇胺酸(T)變成了甲硫胺酸(M),導致前兩代EGFR標靶藥無法與酪胺酸激酶的活性位點順利結合而失去效用。本研究使用的人類肺腺癌細胞H1975就具有EGFR雙突變(L858R/T790M)的特性。

(1)GMI可抑制腫瘤生長

把H1975細胞注射到裸鼠(免疫有缺陷的小鼠)右側腹皮下組織,一週後再以口服方式每天給予160 μg GMI或生理食鹽水,結果GMI組的腫瘤不只長得慢、體積小,腫瘤組織裡具有活性的癌細胞也比較少【圖1】。這說明GMI是一個可以經由胃腸道發揮抗腫瘤作用的活性成分,而且可以在免疫不彰的體內環境下獨力抑制H1975細胞增生。

20250307-1

【圖1】GMI對裸鼠體內的H1975細胞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2) GMI可降低癌細胞的遷移能力

體外模擬細胞遷移的實驗則顯示,H1975細胞的遷移能力【圖2-①】會在轉化生長因子TGF-β誘導下變得更強【圖2-③】,不過只要同時有GMI(0.3 μM)存在,不管有【圖2-④】或沒有【圖2-②】TGF-β誘導,癌細胞從兩旁移至中間無細胞區的數量均會下降,顯示GMI有抑制H1975細胞遷移的作用。

20250307-2

【圖2】GMI可在TGF-β誘導細胞遷移的環境下抑制H1975細胞遷移

 

對第三代標靶藥有抗藥性的
EGFR雙突變肺腺癌細胞

學名為奧希替尼(osimertinib)、商品名為泰格莎(Tagrisso)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專門設計來對付EGFR雙突變(L858R/T790M)癌細胞的第三代標靶藥。與前兩代標靶藥類似,奧希替尼也是透過與EGFR的酪胺酸激酶區域結合(但結合位點跟前兩代不同)來抑制癌細胞增生,而且也同樣難以避免幾個月後EGFR再次突變導致藥物失效的問題。

(1) GMI可降低癌細胞的存活率

為了了解GMI是否也能對付這樣的癌細胞,本研究利用H1975細胞建立了「EGFR雙突變但對奧希替尼有抗藥性」的人類肺腺癌細胞H1975/TR,結果發現,H1975/TR的存活率會隨GMI的使用濃度與作用時間而降低【圖3】,這說明GMI對H1975/TR細胞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也暗示GMI的作用機制有別於現有的EGFR標靶藥。

20250307-3

【圖3】GMI能抑制H1975/TR細胞的存活率

 

(2) GMI能削弱癌幹細胞的勢力

除了透過EGFR突變讓標靶藥失效,癌幹細胞也是抗藥性的一大來源,其在整體癌細胞裡的占比常與抗藥性呈負相關。可是本研究的H1975/TR細胞在跟GMI一起培養12天之後,癌細胞聚集形成的腫瘤球體(tumor spheres)的數量明顯少於沒有GMI處理的組別【圖4】。形成腫瘤球體只有癌幹細胞才做得到,一般癌細胞無此能力,因此實驗結果說明GMI對癌幹細胞也有效——不是能夠阻止一般癌細胞發獲得幹細胞特性,就是可以抑制既有的癌幹細胞增殖。

20250307-4

【圖4】GMI能減少H1975/TR形成腫瘤球體(癌幹細胞)的數量

 

GMI的抗癌機制:不只清除EGFR
也阻止癌細胞透過「整合素」另謀生機

癌症的本質是「細胞生長失控」。對於大量表現EGFR的肺腺癌細胞來說,EGFR就是那個造成失控的開關,因此把EGFR「卡住」,讓它無法啟動細胞增生相關的訊息通路,自然成為標靶藥的設計核心。但也因為標靶藥的藥效跟EGFR的結構息相關,而癌細胞又會靠EGFR突變來掙脫束縛,使得標靶治療宛如一場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結構競賽。

相較之下,GMI化細胞生長失控為可控的做法比較像是斧底抽薪。根據本研究的實驗顯示,GMI不僅會讓突變的EGFR從癌細胞表面消失,還會順勢清除或抑制另一群常被EGFR突變癌細胞拿來另闢蹊徑而大量表達的受體——整合素(integrins)——使癌細胞無法透過這些「備用開關」繼續失控地快速增生、向外遷徒(轉移),甚至發展成癌幹細胞【圖5-7】。

20250307-5

【圖5】GMI可清除或減少H1975細胞的EGFR與整合素

以不同濃度GMI(0.3~1.2 μM)處理H1975細胞:

(A) 48小時後整合素α4、α5、β1、β3和β4顯著減少;

(B, C) 24小時後整合素αv和突變的EGFR均盡乎消失。

 

20250307-6

【圖6】TGF-β促使H1975細胞整合素表現量增加的作用可被GMI抑制

有利細胞遷移的轉化生長因子TGF-β會誘導H1975細胞

表現更多的整合素αV、α5和β3(① vs. ②),

但如果同時有GMI(0.6 μM)存在,

這些整合素只會些微幅增加甚至變少,至於僅受

TGF-β些微影響的整合素β1則完全偵測不到(③)。

 

20250307-7

【圖7】GMI可清除或減少H1975/TR細胞的整合素與癌幹細胞

比起H1975細胞,H1975/TR細胞會表現更多的

整合素αV和β1,細胞內部被整合素活化的FAK、

Src、Erk等分子信號也變得更強(有助細胞遷移

和癌幹細胞發展),癌幹細胞特有的分子標記

ALDH1A1、CD133、CD44也更顯著

(表示有更多的癌幹細胞)。這些指標都會在GMI

(0.3~1.2 μM)處理24~48小時之後變少或減弱。

 

GMI可調控不利癌患生存的整合素αV和β1,
降低其對抗藥性、癌轉移、癌幹性的促進作用

成員眾多、兩兩一組(α型+β型)一起工作的整合素有很多功能,除了可以像鉤子一般幫助細胞穩定附著在周圍組織(細胞外基質ECM),也可以像感應器那樣接收周圍環境的訊息來影響細胞的行為(例如增生或遷移),甚至是細胞遷移時實際負責移動的「腳」。但就如同EGFR的問題一樣,本應受到嚴格調控的整合素卻常被癌細胞過度表現,對癌症治療帶來不利的發展。

(1) 整合素αV和β1 vs. 生存期與癌幹細胞

本研究根據癌症基因資料庫OncoDB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肺腺癌患者比一般人的肺組織有更高的整合素αV基因表現量;癌幹細胞分子標記CD44的基因表現量,與整合素αV、β1的基因表現量都有呈正相關。此外,透過基因表達分析工具GEPIA得到的結果則顯示,整合素αV和β1的mRNA表現量越高,對肺腺癌患者的生存越不利【圖8】。

20250307-8

【圖8】整合素αV、β1的mRNA表現量對肺腺癌患者的
總生存期(A、B)與無病生存期(C)有顯著影響

「總生存期」是指從診斷或治療開始到死亡的時間;

「無病生存期」是指治療後無癌症復發或病變的時間。

mRNA是基因經轉錄作用產生的分子,

負責攜帶製造蛋白質(此處指整合素)的訊息,通常

mRNA表現量越高,細胞合成該蛋白質的量也越多。

 

(2) 整合素αV和β1 vs. 抗藥性與遷移性

其他相關研究則證實,當EGFR突變的肺腺癌細胞遭受標靶藥挑戰時,會透過大量表現整合素αV和β1來活化細胞內部的訊息傳遞分子(如FAK、Src等),增強癌細胞的存活能力,使其具備抗藥性【圖9】。此外,肺腺癌細胞的遷移能力也跟整合素αV、β1的表現量,以及被整合素活化的FAK活性呈正相關。

20250307-9

【圖9】EGFR突變型癌細胞藉由過度表現
整合素β1
對EGFR標靶藥產生抗藥性示意圖

EGFR標靶藥都是透過跟EGFR的酪胺酸激酶結合

來發揮作用,故統稱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簡稱TKI)。

(圖片來源:https://www.mdpi.com/2072-6694/11/5/692

 

(3) GMI vs. 整合素αV和β1

總的來說,整合素αV和β1不只有助EGFR突變的肺腺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增強遷移性、獲得癌幹性,臨床上還不利肺腺癌患者生存。

而在本研究裡的EGFR雙突變人類肺腺癌細胞,不論是對前兩代標靶藥有抗藥性的H1975細胞,還是在TGF­β誘導下增強遷移性的H1975細胞,或是對第三代標靶藥有抗藥性且具有顯著幹細胞特性的H1975/TR,都能因為GMI介入而減少細胞表面的整合素αV、β1【圖5-7】及細胞內FAK、Src、Erk分子的活性【圖7】。

此作用機制【圖9】對於GMI為什麼能抑制EGFR雙突變肺腺癌細胞的腫瘤生長、遷移能力、生存能力和癌幹細胞特性【圖1-4】提供了部分解釋——因為GMI能讓此路不通(被EGFR標靶藥阻斷)而山不轉路轉(大量表現整合素)的癌細胞,連替代道路(整合素調控的訊息傳遞路徑)也開通不了,或是即使開通也無法一路通暢到底(提高癌細胞獲得遷移能力和幹細胞特性的困難度)。

20250307-10

【圖10】GMI抗癌機制示意圖——以調控整合素αV為例

GMI可阻斷整合素αV啟動的訊息傳遞通路(Integrin/

FAK/Scr/Erk),抑制對奧希替尼有抗藥性的EGFR

雙突變人類肺腺癌細胞獲得遷移能力與幹細胞特性。

 

清除過量的整合素與EGFR
GMI讓癌細胞從失控回到可控

本研究揭示GMI可以經由調控整合素來抑制EGFR雙突變人類肺腺癌細胞的全新作用,跟陽明交通大學林東毅教授團隊2023年發表的研究成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該研究在小鼠肺腺癌細胞LLC-1(對第一代EGFR標靶藥有抗藥性)的動物實驗即觀察到,以腹腔注射方式進入體內的GMI不只抑制腫瘤生長,也能大幅減少腫瘤組織裡多種有利癌轉移的整合素(詳見相關報導:GMI抗肺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新發現:讓癌細胞綁手綁腳,使其跑不了和尚也建不了廟)。

此外,本研究觀察到GMI可以讓突變型EGFR從人類肺腺癌細胞上消失的作用,也與陽明交通大學林東毅教授團隊2023年發表的研究成果一致,其箇中原理在林的論文亦有詳細闡述(詳見相關報導:GMI抑制EGFR陽性肺腺癌腫瘤的重要機制——迫使癌細胞吞掉自己的EGFR)。

如前所述,EGFR和整合素都是正常細胞會有的基本配備,差別在正常細胞只在需要時才把它們拿出來適度使用,用完之後就被細胞資源回收再利用;而癌細胞則是毫無限度地將它們大量表現、拼命使用,用到連旁邊的正常細胞也跟著「變壞」。從現有的研究結果看來,源自靈芝家族、結構渾然天成的GMI【圖11】顯然是讓癌細胞自廢武功,讓它們從失控的變態回歸到可控的常態。當失序的細胞少了,健康新秩序的重建應該也就不遠了。

20250307-10

【圖10】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GMI的化學結構

由111個胺基酸組成的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GMI

是一個純的蛋白質。圖為GMI在蛋白質資料庫PDB

登錄的立體結構,代號3KCW


〔資料來源〕Yu-Ting Kang, et al. Integrin αV Inhibition by GMI, a 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Abolish Stemness and Migration in EGFR-Mutated Lung Cancer Cells Resistant to Osimertinib. Environ Toxicol. 2024 Dec;39(12):5238-5249. doi: 10.1002/tox.24399.

〔附圖文獻〕Cruz da Silva E, et al. Role of Integrins in Resistance to Therapies Targeting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in Cancer. Cancers. 2019; 11(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