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靈芝菌絲體水萃取物 減輕免疫缺陷引起的慢性腸炎──克隆氏症

  • 列印

2011年11月/廣島大學醫院/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編譯/吳亭瑤 

靈芝多醣可以提升免疫已是眾所皆知,而根據日本廣島大學醫院最近發表的研究顯示,此一作用或許還能治療一種難治且會提高大腸癌風險的慢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此病好發於青壯年,病灶主要發生在小腸末段(迴腸)和大腸的前段(結腸);發炎症狀會從腸壁淺表貫穿腸壁各層,甚至波及包覆在腸道外面的腸繫膜(腹膜的一部分)和密佈在腸繫膜的淋巴結,進而造成腸腔潰爛、出血、穿孔,或因病變處腸壁增厚、變硬造成腸腔阻塞。患者除了會反覆出現腹痛(右下腹)、腹瀉或腹部腫塊等腸道症狀,還常伴隨全身發熱;也因為消化吸收嚴重受到影響,使得病人消瘦虛弱、營養不良;反覆的嚴重腹瀉還會造成肛門膿瘍。

過去一直以來都認為克隆式症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所致,因此治療上總是以「抑制免疫」為主(如類固醇),但緩解的效果總是不長久,往往一段時間後又會再度發作。然而近十年來開始有科學家提出另一種說法:

因為腸道的先天性免疫(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會阻擋任可能帶來危害的破壞份子)有缺陷,沒有發揮正常功能,使得原本存在腸道菌群失去控制,因而激起適應性免疫(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會針對特定對象發動攻擊)的發炎反應,最後造成了克隆式症的各種症狀──就好像社會上少了警察維持秩序,各派黑幫趁隙作亂,最後只好出動軍隊武力鎮壓一樣,搞得火力掃過之處盡是滿目瘡痍。

在這項假設的前提下,要解決克隆式症的腸道發炎,必須增強先天性免疫,而非抑制免疫。這批另類主張的學者後來透過一場小規模的臨床試驗中證實了這個觀點:他們為五十幾名克隆式症患者注射一種可以促進第一線免疫細胞(像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增殖和活性的生長因子「顆粒球巨噬細胞聚落刺激因子」(簡稱GM-CSF,此藥劑原本是用來重建化療病患的骨髓功能、治療白血球減少症),果然大幅改善患者的腸道症狀與生活品質。

日本廣島大學醫院研究靈芝多醣對於克隆式症的功效,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因為之前他們就已證實,靈芝菌絲體水萃取物(代號MAK,主要成分為多醣)可以刺激脾臟細胞(脾臟是T細胞和B細胞等淋巴細胞的大本營)分泌GM-CSF,進而提升先天性免疫。此靈芝多醣是否能透過這個作用機制,緩和克隆氏症的病情?

研究人員先餵食小鼠2個星期的靈芝MAK,然後再以三硝基苯磺酸(簡稱TNBS)誘發小鼠結腸發炎,模擬人類克隆氏症的發病模式,並於三天之後檢測小鼠腸道的發炎反應。為了確定GM-CSF在慢性腸炎所扮演的角色,部分小鼠在TNBS誘導發病之前,先給予抗GM-CSF抗體(可以抵消GM-CSF原本的作用)。

結果發現,不論在體外或體內,靈芝MAK都能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GM-CSF,而且效果與劑量成正比。而有靈芝保護的小鼠,因TNBS所誘發的腸道發炎也確實比較輕微。

進一步分析小鼠腸道發炎和GM-CSF之間的關係,原本受到TNBS刺激的小鼠腸繫膜淋巴結和結腸組織,應該會產生大量干擾素γ(IFN-γ,可以擴大適應性免疫主導的發炎反應之規模),但餵食靈芝MAK的小鼠,干擾素γ的分泌量明顯受到抑制。

相對的,TNBS會抑制小鼠腸繫膜淋巴結和結腸組織製造GM-CSF,但餵食靈芝MAK的小鼠卻能刺激GM-CSF的生成。但如果事先給予抗GM-CS抗體者,靈芝MAK則無法發揮上述作用。研究者因此認為,靈芝MAK促進GM-CSF分泌,對於抑制腸道發炎卓有功效。

克隆式症的腸道發炎反應,到底是因為整個免疫系統的反應過度,還是只是因為先天性免疫的缺失,目前似乎還有爭議──畢竟類固醇等免疫抑制藥物,仍然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克隆式症的主要選擇,不過上述日本廣島醫院的實驗結果,似乎為克隆式症的病因提供了某些答案。但靈芝水萃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醣」是否還有其它作用機制,與緩解此病的發炎反應有關,則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才能知道。

 

〔資料來源〕Hanaoka R, et al. 2011. The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d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mycelia (Designated as MAK) ameliorates murine colitis induced by 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 Scand J Immunol.74(5):454-62. doi: 10.1111/j.1365-3083.2011.02601.x.